第5章

 兹事体大。  崇祯虽然不信,却始终有些心神不宁。 

 加上煤炉和三种高产粮食的事情,也要迅速安排下去。 

 于是,他便让随堂太监王承恩传旨,让宣内阁辅臣、六部九卿,到文华殿议事。 

 此时,已经天黑。 

 奉旨入宫的大臣们,都是疑惑不解。 

 皇帝陛下这么晚召集他们,肯定不会是赐宴。 

 等大臣们参拜完毕。 

 崇祯直奔主题道:“兵部可有收到蓟镇急报?” 

 兵部尚书王洽回道:“启奏陛下,近年来,蓟镇一直平稳无事,近日也不曾收到什么急报。” 

 众多大臣,面面相觑。 

 这大晚上的宣召他们,就是为了这事? 

 崇祯松了口气。 

 果然是那道士,在危言耸听! 

 他差点信以为真了。 

 自己也是关心则乱,怎么差点就信了呢? 

 不过,这也算是给自己,提了个醒。 

 万一以后,建奴真的这么做了呢? 

 “建奴有没有可能,绕开关宁锦防线,绕道蒙古,奇袭蓟镇要隘,攻击我大明京畿重地?” 

 崇祯还是忍不住,问出了自己的忧虑。 

 大臣们都是一愣,然后全都笑了。 

 首辅韩爌,捋着胡须,摇头晃脑地说道:“陛下多虑了,建奴若想绕道蒙古,便需要奔袭千里草原,哪有那么容易?” 

 “蓟镇以北的蒙古哈喇慎部,是我大明藩篱,又怎么会让建奴大军通过呢?” 

 兵部尚书王洽的语气,也十分笃定。 

 就差没说崇祯这是在杞人忧天了。 

 其他大臣,也都纷纷附和二人的说法。 

 “建奴长途奔袭,哪里来的那么多的粮草?” 

 “蓟镇防线倚靠长城,又有重兵把守,建奴的骑兵想要突破关隘,谈何容易?” 

 “奴酋皇太极敢孤军绕道千里,奇袭蓟镇要隘,就不怕全军覆没?” 

 见大臣们都这样说,崇祯心中大定。 

 在座的都是大明的肱骨重臣,学识、才干,都是最顶尖的。 

 不相信他们,难道去相信一个小道士? 

 那样也太荒谬了! 

 崇祯将建奴入塞的事情彻底放下。 

 道士虽然喜欢危言耸听。 

 但煤炉以及三种高产粮食,却是实打实关系社稷民生的事情。 

 必须尽快落实下去。 

 崇祯向王承恩挥挥手:“王承恩,传膳吧!” 

 众人面面相觑。 

 皇帝专门宣召他们连夜入宫,就是为了赐膳? 

 宫里的御膳,有什么吃头? 

 不过,陛下能赐膳,可见心情不错,他们不用再提心吊胆了。 

 可不等晚膳端上来,一名太监,就疾步走进了文华殿。 

 崇祯皱了一下眉头。 

 这么晚了,怎么还有奏章呈上来? 

 太监迈着小碎步,来到崇祯身前,双手举起一道密封的信件。 

 “兵部转来的八百里加急,转呈陛下御览!” 

 崇祯的心,陡然一沉,心里涌起强烈的不详预感。 

 大臣们一阵骚动。 

 八百里加急,意味着发生了天大的事情。 

 既然是兵部转过来的,那肯定是兵事。 

 王承恩连忙拆开信件,当众宣读了出来。 

 “十月二十六日,奴酋皇太极,亲领十万大军,取道蒙古,以哈喇慎部为先锋,突袭龙井关和大安口!” 

 “现已攻破关隘,突入长城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