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幕后黑手
曾国藩打太平天国,才让曾氏家族拥有了兵权等权利,之所以要打十年之久,这只是因为养寇自重而已。
而当打到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曾氏家族和整个湘军体系,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
曾家人劝曾国藩做皇帝,以及曾国藩一系列的操作,说明他自已也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事实上曾国藩想要做皇帝,以当时他们手握兵权,又知道满清的兵力布防,想要建立一个政权很容易,打下的太平天国就是现成的。
但是打太平天国十年,让曾国藩放弃了手拿把掐的事情,是他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根本就不是一场内乱。
交战的双方是靠着洋人的军售,在打一场升级战,人家才是这场战争的主导者。
曾国藩深刻的意识到,就算是他自立为王,也只不过是变成了之前太平天国的角色,只不过是洋人勒索清廷高价军售的工具人。
同时曾国藩还意识到,洋人始终认为只有清廷才是最终可谈的政权,而如果自已自立为王的话,结果和太平天国没两样,转头也会被灭掉。
而他的学生李鸿章也是淮军的统帅,一样面临着打完仗后何去何从的问题。
都是精明的老官僚了,他们当然知道该怎么做了,这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他们回到了满清体系保住自已的地位,利用合法的权力跟洋人通力合作,逼退政敌,然后继续巩固地位。
这也就是为什么促生李鸿章做旗手,整个“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背后支持他的就是整个因战得权的曾氏派系。
用现代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军人因为没仗可打了,而为了保住自已的地位,“坚决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就变了一个新项目。
“思维,是世界上最大的监狱。”
当一批封建老官僚的“思想集体越狱”,事情就会变得十分的疯狂。
“崇洋媚外”也是从那个时候,变成了清廷的一种官僚时尚。
这也就是共济会为什么在晚清发展的那么快,全国各地到处都是它们的会馆,给人一种中华大地都是它们的一样。
这就源于当时整套“崇洋”的背景之下,让那些土鳖精英们认为自已已经脱圈了,是进步的开始的一套新的圈子文化。
在哪里建会馆这些能看到的东西,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成功植入土鳖精英内心的那套无形的圈层。
什么叫高级的渗透?
这就是……
而整个“洋务运动”中,李鸿章重点培养了一个叫“李提摩太”的英国人。
这个人当然不会是一个普通的传教士,他是共济会和浸礼会的双料会员。
在李鸿章的暗中支持下,这个“李提摩太”在上海设立了一个用共济会基金创办的宣传机构……同文书会。
这个“同文书会”的业务只有一个:不断的引进和翻译,大量国外的反帝书籍。
后来这个“同文书会”名气越来越大,十分讽刺的是,光绪也成了它的粉丝。
后来光绪变得这么激进,绝对是少不了“同文书会”的功劳。
“李提摩太”在写给英国共济会总部和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就明确的指出:“我们只要在这里,更多的控制主要的大学,主要的报纸,主要的杂志,还有一些新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