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壹 作品

第200章 准备试飞——P-51野马战斗机!

 中速滑跑测试开始。^萝/拉¨暁^税\ -已/发¢布~蕞,鑫~彰′劫^ 

 油门缓推至中段,发动机转速抬升至2200转,螺旋桨桨叶在液压调距机构作用下自动调整角度以匹配推力曲线。 

 战机滑速迅速提升,速度计指针攀至60公里每小时,周洋略作方向舵修正,机头调整精准,滑跑中心线偏离不足一尺。 

 此时升降舵开始感应升力,主翼气动迎角逐渐建立,战机尾部轻微减载,减震筒进入半压缩状态,反馈仍然顺滑。 

 中控台上的俯仰指针与副翼舵角仪表同步波动,液压系统压力保持在110公斤每平方厘米。 

 前行至滑跑终点标线处,周洋执行减速指令,拉回油门,踩入刹车踏板,机身略微前倾,但无任何打滑或侧甩。 

 主轮与尾轮顺利减速至静止。 

 最后一轮为高速滑跑测试。 

 螺旋桨转速推进至2600转,油门全开三分之二,发动机发出持续均匀的咆哮,气流从桨盘后方挤压而出。 

 战机冲入跑道,速度表指针迅速越过100公里每小时,起落架承受明显升力下的载荷变化,翼下产生轻微抬升趋势。 

 此时,螺旋桨变距系统完成一轮自动微调,桨距角增大以稳定发动机转速,离心调节盘响应顺畅。 

 战机在高速气流中保持稳定线性推进,未出现颤振、飘移或方向偏差,结构表面各项仪表读数在设计阈值之内。-0?0?小¢税?旺. ′埂·鑫¢罪/全? 

 起落架震动记录仪显示最大峰值低于前期风洞仿测推算,标志滑行稳定性优异。 

 滑跑末段,周洋依照预定点收油减速,尾轮着力良好,全机平稳回至滑行道。 

 测试结束后整机牵引回工棚,技师立即展开各部结构检查。 

 液压系统无渗漏、接头无松动,螺旋桨轴承保持润滑,传动装置啮合面磨耗极轻。 

 主翼下挂点无疲劳痕迹,弹药挂架保持锁紧。 

 舵面结构完好,桁架节点无过载痕迹,航电线路无热熔或绝缘层损伤。 

 战机整机系统运行平稳,性能表现达到预期指标。 

 林壹手中捧着那份厚重的汇总测试报告,纸张尚带着墨迹未干的气息,封皮上印着“p-51整机滑跑及系统联测记录”几个字,排版紧凑,分类清晰。 

 他站在跑道边缘,背后是机组技工与滑跑车辆散去后的杂乱余响,周遭空气中弥漫着燃油未尽的气味与热浪残余。 

 他一页一页翻阅,从起落架减震冲程到刹车系统迟滞系数,从发动机推力响应曲线,到机枪保险电路导通时间,再到座舱电气系统在颠簸工况下的瞬时负载表现.... 

 最终全部翻完,他沉默片刻,轻轻点头,将报告合上。 

 从工程角度来看,这是一场没有偏差的胜利。′6?邀~墈,书!枉? ^已¢发?布?罪*薪+漳¢截~ 

 整个测试流程中,无论是液压系统的封闭性、飞控响应的连续性,还是挂载投弹系统的动作逻辑,全都运行在标准容限之内,未出现任何设计级失控或结构性瑕疵。 

 每一道检验流程,每一项系统对接,皆如齿轮啮合般精确,恰如其分。 

 他对结果并不意外。 

 林壹心里很清楚,以他掌握的知识体系与设计理念,这架p-51的诞生并不是什么难以攀越的高峰。 

 严格意义上讲,这种诞生于二战年代的活塞式战斗机,对他而言,只是“技术还原”而非“技术难题”。 

 它远远没有达到他认知的临界点,也没有给他带来任何难以攻克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