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演龙 作品

第68章 四大名着:出师北伐

建兴四年秋,成都的银杏叶刚染上金边,丞相府的梧桐树上就落了第一片枯叶。诸葛亮站在《出师表》的草稿前,笔尖悬在纸上,墨迹在宣纸上晕开一小团——案上刚收到八百里加急,魏文帝曹丕病故于洛阳,其子曹叡继位,年仅二十三岁。 “少主新立,主少国疑,正是北伐良机。”参军马谡捧着舆图走进来,羊皮地图上,祁山至长安的路线被朱砂标得格外醒目,“只是……曹叡封了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总督雍、凉兵马,此人深通兵法,怕是我军大患。”

 诸葛亮的指尖在“司马懿”三个字上重重一点。他想起建安十三年,此人在赤壁之战前献“连环计”,若非周瑜火攻,曹操早已一统江南。“此人鹰视狼顾,野心不小,曹叡未必信得过他。”他忽然放下笔,眼中闪过精光,“幼常可愿替我办一件事?”

 三日后,洛阳城的茶馆酒肆里,忽然传开流言。一个穿粗布衫的“雍州逃兵”跪在宫门前,哭诉司马懿在雍凉私练甲士,与孟达旧部往来密切,只等曹叡出巡就举兵谋反。更有人在洛阳城头贴出匿名布告,画着司马懿身披龙袍的画像,旁边题着“司马代魏,指日可待”。

 曹叡在太极殿上看着那幅画像,手指捏得发白。他本就对这位三朝老臣心存忌惮——当年曹丕临终前,曾拉着他的手说“司马懿可用但不可信”。此刻流言四起,又恰逢他准备往许昌祭陵,越发坐立难安。

 “陛下,”太尉华歆出列,花白的胡须抖得厉害,“司马懿拥兵十万,若真谋反,洛阳危矣!臣请陛下即刻削其兵权!”侍中王朗却反驳:“流言未必可信,若贸然罢黜功臣,恐寒了将士之心。”

 正争执间,殿外传来急报:司马懿听闻陛下欲往许昌,已率三千亲兵从长安赶来,说是“护驾”。曹叡猛地拍案,案上的玉圭弹起半尺高:“果然反了!他明知朕忌讳兵权,还带兵前来,不是谋反是什么?”

 当夜,禁军包围了司马懿的驿馆。这位刚到洛阳的骠骑大将军,正对着烛火研读兵法,见禁军破门而入,只是淡淡一笑:“老夫就知道,有人不想让我好过。”他束手就擒时,连铠甲都没穿,只披着件素色便袍。

 曹叡在偏殿召见他,隔着三丈远,声音都带着颤抖:“司马懿,你可知罪?”

 司马懿叩首在地,额头抵着冰凉的金砖:“臣不知。臣率军护驾,是怕许昌有乱党,若陛下不信,可斩臣全家以证清白。”他抬起头,鬓角的白发在烛火下泛着银光,眼神却坦荡荡的,反倒让曹叡有些犹豫。

 最终,曹叡没敢杀他——毕竟司马懿在军中威望太高。但他还是下旨:削去司马懿骠骑大将军之职,罢归温县故里,永不录用;雍、凉兵马改由大司马曹休总督。

 消息传到成都时,诸葛亮正在校场检阅新军。三万蜀兵列成方阵,甲胄在阳光下连成一片银海,赵云的白盔白甲立在阵前,像一座雪山。听到司马懿被罢黜的消息,将士们齐声欢呼,声震云霄。

 “天助我也!”诸葛亮展开北伐的诏书,声音透过传令兵传遍全军,“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魏有内患,正是我军北上之时!传我将令:赵云为先锋,率一万兵马出祁山;魏延率五千人出陈仓道,袭取散关;朕亲率主力,出斜谷,直逼长安!”

 建兴五年春,蜀军兵分三路,踏上北伐之路。诸葛亮坐在四轮车上,望着沿途的栈道,忽然想起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的眼神。那时永安宫的烛火昏暗,这位帝王的手枯瘦如柴,却攥得他生疼:“孔明,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赵云的先锋军进展神速,四月就攻占了祁山堡。当地的百姓捧着酒浆来迎,有的还带着当年刘备入蜀时分发的粮票,虽已泛黄,却被层层油纸包着。“汉家王师终于回来了!”一个白发老者跪在赵云马前,泪水打湿了衣襟。

 正当蜀军准备进攻天水时,忽然传来急报:曹休在雍凉大肆更换将领,把司马懿的旧部尽数贬斥,换上一群纨绔子弟。其中天水太守马遵是个草包,听闻蜀军来攻,竟吓得连夜逃往安定郡,只留下中郎将姜维守城。

 “姜维?”诸葛亮看着斥候送来的画像,画上的青年身披银甲,眉目间透着英气,“此人是天水冀县人,父死殉国,自幼熟读兵法,是个将才。”他对马谡道,“可设计收降此人。”

 当夜,诸葛亮命人扮成魏军,诈称马遵要献城降蜀,骗姜维出城追击。姜维果然中计,刚冲出城门,就被赵云的军队围住。当他被押到诸葛亮面前时,还在怒吼:“我乃大魏忠臣,死也不降!”

 诸葛亮却亲自为他松绑,指着帐外的百姓:“将军请看,这些人为何夹道欢迎我军?因为曹魏苛政猛于虎,而我大汉,才是他们的故国。”他取出姜维父亲的遗像——那是他早就派人寻访到的,“令尊当年为大汉殉国,将军难道要助纣为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