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演龙 作品

第43章 四大名着:甘露寺

建安十四年暮春,柴桑驿馆的铜镜蒙上了层薄灰。刘备望着镜中自己鬓边的白发,眼角的皱纹像被江水冲刷多年的河床,深深浅浅蔓延开去。他抬手抚过脸颊,指腹触到凹陷的颧骨——自刘琦病逝后,他便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此刻对着镜子,竟生出几分怯意。 “主公,该动身了。”赵云的声音从门外传来,带着沉稳的暖意。这位白袍将军总是这样,无论何时都挺直着脊梁,仿佛能撑住天塌下来的重压。

 刘备转过身,见赵云捧着一件新裁的锦袍,青底绣着暗龙纹,是诸葛亮特意从荆州送来的。“子龙,你说……吴国太会喜欢我这把老骨头吗?”他的声音有些发颤,像秋风里摇曳的芦苇。

 赵云将锦袍递给他,目光灼灼:“主公忘了长坂坡吗?百万曹军中,您护着阿斗杀出重围,那份气度,连曹操都赞‘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国太是明事理的人,定会看重主公的龙凤之姿,而非年岁。”

 刘备望着赵云眼中的信任,忽然挺直了腰杆。他想起自己从涿郡起兵,讨黄巾、战吕布、依曹操、投袁绍,半生颠沛却从未屈服,难道今日会栽在一场相亲上?他接过锦袍穿上,铜镜里的人影虽仍苍老,脊梁却挺得笔直。

 甘露寺建在北固山的半山腰,朱红的庙门对着滚滚长江。吴国太坐在佛堂的主位上,左右陪着乔国老夫妇——这对育有二乔的老人,是孙权特意请来做见证的。孙尚香站在太身后侧,一身藕荷色长裙,腰间的玉佩随着脚步轻晃,却始终垂着眼帘,看不清神色。

 “刘备到——”寺僧的唱喏声刚落,刘备已踏着石阶进来。他没穿铠甲,只着青锦袍,长髯用玉簪束着,虽无少年郎的俊朗,却自有股历经风霜的沉稳。

 “晚辈刘备,拜见国太,拜见乔公、乔母。”他躬身行礼,动作不疾不徐,袍角扫过青石地面,竟无半分慌乱。

 吴国太眯着眼打量他,见这老汉虽鬓发斑白,双目却炯炯有神,举止间带着皇室宗亲的气度,心里先有了几分满意。她笑道:“皇叔不必多礼,快请坐。”

 乔国老捻着胡须,打量着刘备:“久闻皇叔仁德,携民渡江之事,天下人都赞呢。”

 “乔公过誉。”刘备拱手,“百姓是根本,备怎忍舍弃?”他说起当年在当阳,如何带着十万百姓缓缓撤退,曹军追来时,又如何让关羽断后、张飞断桥,语气平实却字字千钧。

 孙尚香垂着的眼帘悄悄抬起,偷瞄了刘备一眼。她听过太多英雄故事,却从未有人把“携民渡江”说得这般真切——那些被战火裹挟的百姓,在他口中不是累赘,而是“根本”。

 正说着,寺外忽然传来争吵声。原来是孙权怕刘备失仪,特意派了刀斧手埋伏在寺外,却被乔国老的家丁撞见。乔国老顿时怒道:“孙权这是要做什么?莫非想在甘露寺加害皇叔?”

 吴国太脸色一沉:“传我令,让外面的刀斧手都退下!谁敢伤皇叔一根头发,我饶不了他!”

 孙权躲在佛堂后,听闻母亲发怒,只得悻悻撤了伏兵。他望着佛堂里侃侃而谈的刘备,忽然觉得这老汉不像表面那般简单——能让母亲和乔国老都称赞,定有过人之处。

 宴席摆设在甘露寺的望江亭。亭外长江奔流,亭内觥筹交错。刘备举杯敬吴国太:“多谢国太收留,备感激不尽。”

 “皇叔是自家人,客气什么。”吴国太笑着回敬,“我这女儿,性子烈了些,却也是个好姑娘。她自幼随父兄习武,寻常男子都不是她对手呢。”

 孙尚香闻言,脸颊微红,却梗着脖子道:“母亲!说这些做什么。”

 刘备望着她泛红的耳根,忽然笑道:“郡主文武双全,备能得郡主青睐,是三生有幸。”他说起自己年轻时,如何在涿郡与关羽、张飞结义,如何在虎牢关前温酒斩华雄,虽有自夸之嫌,却说得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