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四大名着:大破袁绍
建安五年深秋,官渡战场上的硝烟尚未散尽,黄河两岸已被曹军的旗帜染红。曹操立马于河岸高坡之上,望着对岸仓皇北逃的袁军残部,手中的倚天剑在夕阳下泛着冷光。身后的张辽策马上前:“丞相,袁绍已率残部渡河北去,是否追击?” 曹操收回目光,望着脚下泥泞中的血污:“不必追了。袁绍虽败,河北根基仍在,强行追击只会逼他狗急跳墙。传令下去,全军在黄河以南扎营,沿河岸修筑堡垒,咱们先稳住阵脚,再图河北。”
此时的黎阳城内,袁绍正对着铜镜包扎伤口。官渡一败,他不仅折损了七万精锐,更丢失了乌巢的百万石粮草,连自己也被流矢擦伤了左臂。铜镜里映出他鬓边新添的白发,一声长叹震落了案上的药碗:“我袁本初四世三公,竟败给曹操这阉宦之后,颜面何存?”
帐外传来争吵声,长子袁谭与幼子袁尚正为兵权争执不休。袁谭怒道:“我是长子,理当统领大军!”袁尚却仗着母亲刘氏的宠爱:“父亲有令,让我暂掌兵权,兄长休要胡闹!”袁绍捂着胸口一阵剧咳,对着帐外吼道:“都给我滚!”
争吵声戛然而止,帐内只剩下袁绍沉重的喘息。谋士逢纪轻声道:“主公,曹操在南岸筑垒,显然是想慢慢蚕食河北。不如咱们退回邺城,召集幽、并、青三州兵马,再与曹操决战。”袁绍摇头苦笑:“三子争权,诸将离心,我就算回到邺城,又能如何?”
消息传到曹营,郭嘉正躺在病榻上批阅军报,听闻袁氏兄弟内斗,苍白的脸上露出笑意:“丞相,袁绍已是强弩之末,袁谭、袁尚又互相猜忌,咱们可先取黎阳,再逼邺城,让他们自相残杀。”曹操颔首:“奉孝所言极是。传我将令,张辽率两万兵马攻黎阳,我亲率大军为后援。”
建安六年正月,张辽兵临黎阳城下。袁谭自请守城,却因粮草不足,只守了三日便开城投降。曹操入城后,望着饿得面黄肌瘦的袁军俘虏,下令发放粮食:“愿降者编入我军,不愿降者可回乡务农,概不追究。”俘虏们感激涕零,纷纷归顺。
袁绍在邺城听闻黎阳失守,一口气没上来,竟昏死过去。醒来后,他召来袁尚:“我儿,你速去幽州搬救兵,让你二哥袁熙派兵来援。”袁尚领命而去,却在路上故意拖延,生怕袁谭趁机夺权。
三月的邺城,桃花开得正盛,却掩不住城中的恐慌。袁绍躺在病榻上,听着城外的战鼓声,知道自己大限已至。他握着袁尚的手:“我死之后,你要善待兄长,同心协力对抗曹操……”话未说完,便溘然长逝。
袁绍一死,袁尚秘不发丧,与母亲刘氏伪造遗诏,自立为大司马,领冀州牧。袁谭在黎阳听闻消息,气得拔剑砍断案角:“竖子竟敢篡位!”当即率军返回邺城,与袁尚在城下大战三日,最终因兵力不足败走平原。
曹操见袁氏兄弟反目,趁机率军包围邺城。守将审配死守不降,曹操下令引漳水灌城,邺城顿时变成一片泽国。审配的侄子审荣见大势已去,深夜打开城门,曹军蜂拥而入,审配力战被俘,临死前仍骂不绝口:“我主在天,必诛曹贼!”
占领邺城后,曹操亲自祭拜袁绍墓,痛哭流涕:“本初,你我曾共讨董卓,如今却阴阳相隔,世事难料啊!”袁氏旧部见曹操如此厚待袁绍,纷纷放下芥蒂,归顺曹军。
建安七年夏,曹操进军平原,袁谭向曹操求援,愿以女儿为质,共讨袁尚。曹操假意答应,却在两军交战时突然撤军,坐看袁氏兄弟自相残杀。袁谭不敌袁尚,逃往南皮,被袁尚率军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