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畔采薇 作品

第606章 善心为引,福报自来

村子里有个叫张三的穷小伙,他家境着实不咋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不过呢,好在他父母身子骨还算硬朗,一家三口相互扶持着,日子倒也过得安安稳稳。

张三这孩子打小就有想法,从15岁起,就琢磨着得找条谋生的路子,不能一直靠家里那点微薄的收入过活。他没念过多少书,可心里却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不想一辈子就这么平平庸庸地混过去。父母瞧着儿子这么有志气,心里那叫一个高兴。

正好,他舅舅有个朋友是木匠,靠着这层关系,张三就拜了这位木匠为师,开始学起了木匠手艺。一般来说,拜师学艺的人,刚开始都得先打杂好几年,才有机会摸一摸那些工具。可张三沾了舅舅的光,一入门,师傅就开始教他真本事。

这一学就是三年,接着又花了三年时间实践,整整六个年头过去,张三的手艺那叫一个精湛,附近的人都对他赞不绝口。张三心里一直记着师傅的好,就算出师了,也经常去看望师傅,师徒俩的感情那叫一个深厚。

出师半年多后,赶上师傅过生日,张三提前买好了礼物,打算去给师傅贺寿。他家离师傅家有八里地远,他没钱买牲口代步,只能靠两条腿走。不过对于年轻力壮的他来说,这点路根本不算啥,半个时辰就能走到师傅家村口。

刚走到村口,张三就瞧见路边围了一群人。他好奇地凑过去一看,只见草丛里躺着个老汉,脸色煞白,看起来难受极了。听旁边的人议论,才知道这老汉不是本地人,也不知道从哪儿来的,走到这儿实在走不动了。

张三心肠一软,心想这老汉八成是赶路累坏了,又饿又累的,可不能见死不救啊。但他又觉得带老汉去师傅家不太合适,于是赶紧进了村,把礼物放下,跟师傅、师娘打了声招呼,说有事要先走。

师傅一听就不乐意了,拦着他说:“你这孩子,饭都不吃一口就走,像什么话!”张三赶紧把路上遇见老汉的事儿说了,还说想带老汉回家吃顿饭,让他歇一歇,看看能不能帮上什么忙。师傅了解徒弟的心思,知道他心善,就点头同意了。

张三把老汉背回了家。老汉缓过劲来后,才道出了自己的身世。他叫王福顺,老家在龙州,在外面漂泊了好多年,如今病得很重,就想叶落归根,死也要死在家里。可看他现在这病恹恹的样子,一个人哪能回得去呢?

张三的爹听了直摇头,担心儿子惹上麻烦,这老汉病成这样,要是路上出了事儿,儿子可怎么解释得清楚啊。可张三铁了心,一拍胸脯说:“老伯,您放心,我一定把您送回家。”王福顺激动得眼泪都掉下来了,一个劲儿地千恩万谢。

就这样,张三带上干粮,背着王福顺就朝着龙州出发了。一路上,王福顺咳嗽得厉害,还带血,情况越来越糟糕。走了十几天,离龙州还有五天的路程,他实在走不动了。王福顺有气无力地说:“孩子,别管我了,你回去吧。”张三哪肯答应啊,咬着牙继续背着他往前走。

王福顺感动得不行,这辈子还没见过这么实诚的年轻人呢。眼瞅着进了龙州地界,离王福顺家还有半天的路,两人在一棵树下歇脚。王福顺说:“我家里有处宅子,不值什么钱,但我也住不上了。老家就剩个侄女,父母早就没了。等回去把宅子卖了,钱都给你。”张三一听,连忙摆手说:“使不得使不得,我送您是应该的,哪能要您的钱啊。”

正说着呢,草丛里突然窜出一条大黄狗,龇牙咧嘴的,像是要扑过来。张三赶紧抱起王福顺想跑,仔细一看,不对劲啊,这大黄狗被个大夹子夹住了,根本动弹不得。张三心软了,心想这狗也是条命啊,要是不管,等夹子的主人来了,它肯定活不成。

他壮着胆子靠近,一边说:“我帮你松开夹子,可别咬我啊。”一边用长衫蒙住狗脑袋,掰开了铁夹子。这大黄狗倒好,撒腿就跑,还把长衫也叼走了。张三又好气又好笑,只能作罢,接着背着王福顺往前走。

终于到了家,老人往床上一躺,就再也起不来了。他赶忙让张三去叫侄女李小梅。张三对这儿人生地不熟的,只能边打听边找。正走着呢,又瞧见那条大黄狗了,它正咬着一只大公鸡,公鸡扑棱着翅膀,怎么也挣脱不了。

张三火冒三丈,喊道:“好你个忘恩负义的狗东西,我救了你,你倒欺负起公鸡来了,还我衣服!”大黄狗一听,居然松开了口,鸡扑棱棱飞走了。张三不依不饶,非要讨回衣服。大黄狗像是听懂了,转身就往村子里跑。张三在后面紧追不舍,追到一户人家,好家伙,自己的长衫正干干净净地晾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