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五封银子
话说在山西武江,有座宁静的小镇。镇上有个苦命的娃儿,小名唤作大孩子。这孩子啊,3岁就没了爹,7岁又没了娘,无兄无弟,无姐无妹,孤苦伶仃,只能投奔叔叔婶婶家去借住。可那叔婶,压根就没把他当自家人看待。大冷天的,硬是让他去捡柴;大热天的,又逼着他去挑粪。大孩子整天是半饥半饱,眼泪汪汪地熬着日子。他娘临走的时候,啥家产都没给他留下,就只说了一句话:“别人家的东西咱不要。”这苦命的孩子,把这话牢牢记在了心里。有一天,大孩子正在大路上捡粪呢,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两匹高头大马风驰电掣般地跑过来,吓得他赶紧躲到路边。等马跑过去了,扬起的尘土眯了他的眼,他揉了揉眼睛,就瞧见路上掉着个小包。他大声喊叫,可那马早就跑远了。他捡起这包一瞧,嚯,是个绸缎包袱,还挺沉。打开一看,大孩子吓得叫出声来,一层又一层的绸缎里,裹着五锭亮闪闪的银子。周围一个人都没有,他立马想起了娘的话:“别人家的东西咱不要。”可这失主上哪儿找去呢?他站在路边,从太阳当顶一直等到太阳落山,也没见有人回来找。眼瞅着天黑了,没办法,他只好把银子包好,藏在路旁的洞穴里。
第二天天一亮,他就守在路边。可从早等到晚,还是没人来认领。日子一天天过去,大路上人来人往的,可谁都没提银子的事儿,看样子是没人找了。大孩子每天都吃不饱饭,路边的客店飘出阵阵饭香,5个小铜钱就能买一碗热乎的汤面。他虽然馋得慌,可心里明白,这银子是别人的,不能动。
大孩子在叔叔家也不轻松。全家生活做饭的柴靠他背,地里要用的粪靠他捡。要是捡得少,饭都不给吃饱。即便这样,他还是天天在这条路上转。一整天下来,柴没背多少,粪也没捡满筐。叔叔婶婶追问,他就是不吭声。婶婶觉得他偷懒,对他非打即骂。可他愣是没吐露半个字。就这么着,整整4年过去了。
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在路边转,看见两个人一边走一边聊天。他悄悄跟在后面,只听一个人说:“还记得不?四年前就在这条路上,我和你赶路,结果把五锭银子给丢了。”另一个人看了看周围说:“对,就是这儿。”大孩子一听,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可他不敢贸然开口,生怕得罪人又挨打,就怯生生地跟在后面,一直看着两人进了村口的小客店。店家把两人迎进去,却拦住了大孩子。大孩子赶忙说:“我不是来讨饭的,我捡到了银子,您帮忙问问是不是他俩丢的。”这店家一听,伸手就要捂他的嘴。大孩子正纳闷呢,店家把他拉到一边,小声问:“多少银子?”“五锭。”“这么多,我替你保管,别告诉他们。你拿四锭,我只要一锭就行。”大孩子直摇头:“别人家的东西,咱不要。”店家又说:“你咋这么傻,哪有人见了银子不要的。这样吧,你不要银子全归我,你也别跟他俩说,我保证你顿顿吃饱。”大孩子还是摇头。店家说了三次,大孩子摇了四次头。店家没办法,气得直敲他脑袋说:“行,我替你问问。”其实店家心里盘算着能得点赏钱。一问,果然是这两人丢的。大孩子开开心心地把银子递过去。这两人见是个不到14岁的孩子,其中一个立马从炕上跳下来,一把抓住他说:“我做生意这么多年,头一回碰见你这样的好人。小兄弟,你就守着这些银子,这银子我不要了,就赏给你。”大孩子还是摇头。商人说了三次,大孩子又摇了四次头。商人被他的真诚打动了,说:“我虽然比你大两倍,咱俩就做个忘年交。既然是朋友,你得听我的,这五锭银子,我拿两锭,剩下三锭送给你,你可别不给我面子。”大孩子哪懂交朋友、送礼物这些事儿,只记得娘说的话,趁着商人分银子的时候,扭头就跑了。
大孩子心里那个高兴啊,哼着小曲去捡了一大捆柴,满心欢喜地回叔叔家。可镇上早把这事传开了,他一回去,婶婶脸色阴沉,让他放好柴,接着就把他拖过来,一顿毒打,打得他晕头转向。婶婶打也打了,骂也骂了,还不解气,最后把他身上唯一的衣裳扯下来,把赤身裸体的大孩子赶出了家门。
大孩子站在那儿,好一会儿才缓过神来。一个无依无靠的孩子能去哪儿呢?转来转去又转到了小客店。原来商人在他走后,留下三锭银子,让店家照顾大孩子,还留下了自己的姓名和住处,说他是天津人,常年经商,让店家转告大孩子以后要是有困难,就去天津找他。店家只把后面的话告诉了大孩子,没提留银子的事儿。店家看到孩子浑身是伤,连件衣服都没有,心里一软,再加上收了商人的银子,就留他在店里干点杂活。可没过几天,店家就不耐烦了。大孩子也不想呆了。店家给了他一件衣服,他就一路讨饭去了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