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7章 局:量子开源的破冰之旅
(作者:向阳舒展)燕园的秋意漫过未名湖的水纹,在梧桐大道铺就金褐色地毯。王强踩着脆响的落叶走向量子实验室,祖父留下的牛皮手记在臂弯里微微发烫。封面烫金的“749局量子安全手册”早已磨得斑驳,却在晨光中透出温润的光泽,像一块见证岁月的老玉。
李院士的身影出现在银杏树下,白大褂下摆沾着实验室特有的臭氧气息。老人手中把玩着一枚青铜钥匙,钥匙柄的饕餮纹在阳光下流转——那是1998年王强祖父退休时赠予的纪念品,据说能打开749局老档案室的密码锁。“你祖父总说,真正的技术壁垒该像这钥匙纹路,既要有守护的棱角,也要有流通的通道。”李院士的声音混着落叶沙沙声,带着时光沉淀的厚重。
王强将手记递过去,泛黄的纸页上祖父的批注密密麻麻。在“混沌容错模块”章节,红铅笔圈出的“30%开放阈值”旁写着:“留三分余地给同行,就是留七分生机给技术”。这行字与王强手表内侧的划痕完美对应——十年前创业遭遇技术封锁威胁时,他用瑞士军刀在表盖刻下同样的比例,当作坚守初心的图腾。
“开放30%核心算法,包括混沌平衡模块的底层逻辑。”王强的皮鞋碾过一片完整的梧桐叶,叶脉纹路在脚下舒展如量子纠缠图谱,“我们联合高校建立开源社区,由749局伦理委员会监督漏洞修复。”他从公文包取出协议草案,边缘还留着董事会上与赵伟争执时的咖啡渍。
李院士翻开手记最后一页,一张泛黄的合影滑落。照片里年轻的王强祖父站在正负电子对撞机前,身后是举着“科学无国界”标语的学生,其中穿白衬衫的少年正是青涩的李院士。“你祖父戴同款机械表时总说,”老人用指尖轻触照片里的腕表,“走时准的表靠齿轮咬合,做技术的人凭良心不偏。”阳光穿过银杏叶隙,在照片上投下跳动的光斑,像时光在轻轻眨眼。
实验室的全息投影墙正在播放十年前的新闻。28岁的王强站在创业发布会上,身后的大屏幕写着“量子照亮每个角落”,他握着祖父的机械表宣誓:“绝不用技术筑起围墙”。画面里的少年眼神清亮,与此刻站在李院士面前的男人重叠,只是眼角多了些疲惫的纹路,如同手表表盘上细密的划痕。
“赵伟带着外资代表堵在公司楼下,说要以市场价三分之一收购昆仑1号源码。”王强摩挲着表冠,齿轮转动的细微声响在寂静的林荫道格外清晰,“他们说开源就是自毁长城,可上周阿尔茨海默症研究所发来邮件,说缺了我们的纠缠参数,传感器研发已经停滞三个月。”他突然想起王星宇偷偷拷贝参数时说的话:“爸,爷爷的表走得那么准,是因为每个齿轮都在帮彼此转动啊。”
李院士的智能手环突然亮起,12位院士联名的《量子技术开源倡议》正在快速传阅。周舟的批注格外醒目:“我们在实验室复现了昆仑1号的漏洞,30%混沌模块缺失导致纠错率下降47%,这不是商业机密,是安全隐患。”附件里的模拟数据显示,若继续封锁技术,全球至少有23个量子实验项目将在半年内夭折,包括治疗帕金森的神经量子调控研究。
“十年前你护着技术不放手,是怕资本滥用;现在愿意开放,是懂了独木难成林。”李院士将协议草案推回王强面前,钢笔在“联合监管”条款下画了道粗线,“749局老规矩,技术共享要签‘双保险’——既防垄断掠夺,也防无序滥用。”他调出祖父当年制定的开源规范,泛黄的纸页上“动态平衡”四个字力透纸背。
王强的思绪飘回创业初期的铁皮房。那时他通宵调试量子发生器,祖父总在凌晨送来热粥,看着屏幕上跳跃的粒子轨迹说:“记住,量子纠缠最迷人的不是锁定状态,是在变化中保持关联。技术也一样,既要守住根本,也要学会联结。”如今那台初代发生器还摆在公司荣誉室,玻璃罩上祖父贴的平衡符早已褪色,却在每次危机时浮现模糊的光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