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集:镖途灯影

灯影伴归途

庙会当天,天还没亮,陈远就起来了。窗纸透着淡淡的青灰,院子里的菊花在晨露里垂着花瓣,连风都带着几分凉意。他刚套上外衫,就听见厨房传来动静——柳如氏已经把早饭做好了,小米粥冒着热气,枣泥糕摆得齐整,还有两个剥得干干净净的煮鸡蛋,在粗瓷碗里泛着温润的光。

“快吃吧,路上冷,多吃点暖和。”柳如氏把盛好的粥递到陈远面前,指尖不小心碰到他的手,又赶紧缩回去,“我特意多熬了会儿粥,米油厚,抗饿。”

陈远看着她眼下淡淡的青影,知道她定是起得比自己还早。他接过碗,呼噜噜喝了大半碗,枣泥糕甜而不腻,是柳如氏用自家晒的枣子做的,带着股子家常的香。没一会儿,他就放下碗筷,起身要走:“我走了,你在家别着急,灯盏送完我就往回赶,误不了逛灯会。”

“嗯,路上小心。”柳如氏从衣襟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那方绣了梅花的青布帕子,她把帕子塞进陈远怀里,又拉了拉他的衣角,“要是赶不上也别慌,我在家等你,还给你留着热乎的枣泥糕。”

陈远点点头,转身跨出房门。院门外,镖局的两个伙计已经赶着马车等在那儿,马车上堆着满满当当的灯盏,红的像熟透的柿子,绿的像刚抽芽的柳丝,黄的像晒透的玉米粒,用油纸裹得严严实实,生怕被晨露打湿。

“陈哥,咱们走喽!”年轻的伙计阿福笑着扬了扬马鞭,另一个伙计老周则稳稳地扶着车辕,怕灯盏晃洒了。陈远跳上马车,叮嘱道:“路上慢着点,灯盏是给灯会用的,可不能磕着碰着。”

马车轱辘碾过青石板路,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渐渐消失在巷口。柳如氏站在院门口,直到看不见马车的影子,才轻轻叹了口气,转身回屋。她把陈远没吃完的粥倒进砂锅里温着,又把院子里的菊花浇了遍水,指尖划过花瓣上的露珠,心里盼着天快点黑,盼着陈远早点回来。

马车出了镇子,眼前就是一望无际的稻田。金黄的稻穗被风一吹,翻起层层浪,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把稻穗照得发亮。阿福坐在马车边,晃着腿笑道:“陈哥,听说邻镇的灯盏是出了名的好,竹篾扎得细,纸糊得匀,晚上点上灯,能映出花来呢!咱们送完镖,能不能去作坊里瞅一眼?”

陈远靠在车辕上,手里攥着那方梅花帕子,帕子上的线缝得细密,能想象出柳如氏低头绣花的模样。他笑了笑:“行,瞅一眼就走,别耽误了回去的时辰——你柳嫂子还等着咱们逛庙会呢。”

老周在一旁打趣:“陈哥,你现在可是‘妻管严’了,走哪儿都惦记着柳嫂子。”陈远也不恼,只是把帕子往怀里又塞了塞:“她一个人在家不容易,我多惦记点是应该的。”

马车跑了约莫两个时辰,终于到了邻镇。收货的王掌柜早就站在铺子门口翘首以盼,看见马车过来,赶紧迎上去,搓着手道:“可把你们盼来了!这灯盏要是误了,今晚的灯会就得缺一半热闹。快,先进屋歇歇,我让伙计给你们备了茶水。”

陈远跳下车,和老周、阿福一起把灯盏卸下来。他们小心翼翼地解开油纸,一盏盏灯盏摆到铺子里,红的宫灯、绿的莲花灯、黄的兔子灯,摆了满满一屋子,看得人眼晕。王掌柜拿着账本,逐一点数,确认没错后,才松了口气:“多谢几位了!中午就在我这儿吃顿便饭,我让后厨杀只鸡,炖锅汤。”

陈远连忙摆手:“不了王掌柜,我们还得赶回去逛庙会,家里人还等着呢。”阿福也跟着附和:“是啊掌柜,我们瞅一眼灯盏就走,不耽误您的事。”

王掌柜见他们执意要走,也不再挽留,从怀里掏出几个铜板,塞给阿福:“那你们路上买点点心吃,别饿着了。”阿福推辞不过,接了铜板,又偷偷塞给陈远两个:“陈哥,你拿着,路上饿了能买点糖糕吃。”

出了邻镇,太阳已经西斜,把天边的云染成了一片通红。阿福指着天边的晚霞,兴奋地喊:“陈哥,你看那晚霞!红得像火,边缘还有点粉,跟柳嫂子绣的梅花帕子上的颜色一模一样!”

陈远抬头一看,还真像。那抹粉淡得恰到好处,就像柳如氏绣梅花时,特意调浅了的线色,温柔得很。他想起柳如氏站在院门口送他时的模样,想起她盼着逛灯会的眼神,心里一下子急了,挥了挥马鞭:“咱们快点赶,争取在灯会开始前到镇上。”

马车跑得更快了,风从耳边吹过,带着稻田的香。老周看陈远急,也帮忙扬了扬马鞭:“放心,咱们的马是镖局最好的马,肯定能赶回去。”

快到镇上时,远远就能看见镇子上空飘着的灯笼,红的、黄的、绿的,像一串串挂在天上的果子。庙会的热闹声也隐约传了过来,有小贩的叫卖声,有孩子的笑声,还有锣鼓的声响,混在一起,透着股子喜庆。

陈远松了口气,对阿福和老周说:“前面就是镇子了,你们先把马车赶回镖局,把灯盏的回执交了,我去接你柳嫂子。”

阿福点点头,接过陈远递来的车辕:“陈哥,你去吧!咱们镖局的事不用你操心,你好好陪柳嫂子逛庙会。”

陈远跳下车,连马鞭都忘了拿,快步往家跑。他跑过熟悉的巷子,路过李婶家的院门,还听见李婶在跟邻居说“今晚的灯会肯定热闹”。越靠近家,他心里越急,生怕柳如氏等得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