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集:深秋寒意

深秋归人

几场秋雨过后,天气像是被泼了桶冷水,一夜之间就凉透了。风裹着湿意钻进衣领,连街上挑着担子的小贩都缩着脖子,叫卖声也比往日弱了几分。柳如氏站在廊下,看着院角那棵老槐树落了满地叶子,转身回屋把刚缝好的夹袄取了出来——青布面子,里子絮的是新弹的棉花,针脚细密得看不见线头。

陈远回来时,刚踏进院门就看见柳如氏举着夹袄朝他笑。“快试试,看合不合身。”她走上前,帮着陈远把夹袄套在常穿的短打上,手指捏了捏肩线,又拉了拉袖口,“要是紧了,我再拆了改改。”

陈远抬了抬胳膊,活动自如,暖意顺着布料贴在身上,连带着心里也热乎起来。“刚好,不用改。”他低头看了看衣襟上那圈淡淡的牙子边,是柳如氏用碎布拼的,不显眼,却透着股巧劲。

第二日陈远去镖局,穿着这件夹袄刚进门,就被掌柜的眼尖瞧见了。“陈远,你这夹袄新做的?针脚真利落。”掌柜的伸手摸了摸布料,“是柳夫人的手艺吧?也就她能把粗棉布缝得这么规整。”

旁边的伙计阿福也凑过来,羡慕道:“陈哥,柳夫人也太疼你了!我家那口子缝个袜子都能歪歪扭扭,你这夹袄看着就暖和。”

陈远听着众人的夸赞,嘴角忍不住往上扬,心里像揣了块温着的糖。他摸了摸衣襟,想起柳如氏昨夜在灯下缝衣的模样——油灯的光映着她的侧脸,手指捏着针线来回穿梭,偶尔抬头朝他笑一笑,眼里的光比灯花还亮。

没等陈远多跟伙计们说两句,掌柜的就拿着个镖单走了过来:“陈远,有趟镖得你跑一趟。送些药材去邻县的‘仁心堂’,路程远,估计得去三天。”

陈远接过镖单看了看,邻县他常去,路况熟,点头应了:“行,我这就回去收拾东西,明日一早就出发。”

回到家时,柳如氏正在院子里翻晒药材——前几日她去山上采的金银花,晒干了能泡茶,也能给隔壁的孩子煮水喝。见陈远回来得早,她擦了擦手迎上去:“今日怎么这么快?”

“明日要去邻县押镖,得去三天。”陈远把镖单递给她,“掌柜的说那边急着用药材,我得早点出发。”

柳如氏接过镖单,看了眼上面的路程,眉头轻轻皱了皱:“邻县近来总下雨,山路怕是不好走,你路上可得小心。”她没再多说,转身进了屋,从衣柜里翻出个蓝布包袱,开始收拾行李。

先把那床厚些的棉被叠得方方正正,塞进包袱里——那是去年冬天陈远特意给她买的,棉絮足,盖着暖和,这次让他带着,夜里住客栈能睡得安稳些。又从食盒里拿出几块枣泥糕,用油纸包好放进包袱角:“路上冷,饿了就吃点糕,垫垫肚子,别总啃干粮。”

陈远站在一旁看着她忙前忙后,心里软乎乎的。等柳如氏把包袱系好,他从怀里摸出一小块银子,放在桌上:“我不在家,你要是缺什么,就去镇上买,别省着。天冷了,也给自己添件衣裳。”

柳如氏看了眼桌上的银子,又推了回去:“我这儿还有上次你结的镖银,够用。你带着路上用,押镖辛苦,多带点钱踏实,万一遇到什么事,也能应急。”

“我带着碎银就够了,你……”陈远还想再说,却被柳如氏打断了。“听我的,你拿着。”她把银子塞进陈远的衣襟里,又帮他理了理衣领,“明日一早我给你煮鸡蛋,路上带着吃。”

陈远看着她认真的模样,知道拗不过她,只好点了点头。

第二日天还没亮,柳如氏就起了床,在厨房里忙活着。锅里煮着鸡蛋,灶上温着粥,还烙了两张葱花饼。陈远起来时,桌上已经摆好了早饭。“快吃,不然赶不上早路了。”柳如氏把剥好的鸡蛋递给他,又往他包里塞了张饼。

陈远接过鸡蛋,咬了一口,蛋黄的香气在嘴里散开。他抬头看了看柳如氏,她眼里带着些不舍,却还是笑着说:“路上注意安全,早点回来。”

“嗯,你在家也照顾好自己,别太累了。”陈远放下碗筷,拿起包袱,又叮嘱了一句,才转身出了门。

柳如氏站在门口,看着陈远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巷口,直到再也看不见,才转身回屋。

陈远走后,柳如氏的日子倒也规律。每日清晨起来,先把院子打扫干净,再去厨房里忙活早饭。吃过早饭,要么在家缝缝补补,要么就去隔壁看看那个孩子。

隔壁住的是李家夫妇,男人在外做工,女人王氏带着个三岁的孩子小豆子。前几日小豆子淋了雨发了高烧,王氏没钱看大夫,还是柳如氏拿了二十两银子,才让孩子及时看了病。如今小豆子恢复得很好,已经能在院子里跑着玩了,见了柳如氏,就甜甜地喊“柳姨”,声音软乎乎的,听得柳如氏心里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