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集:国际市场拓展
跨越国境的商业蓝图
会议室的百叶窗将正午的阳光切割成均匀的条状,落在林辰摊开的东南亚地图上。他指尖划过湄公河的曲线,抬眼时,投影幕布上正显示着最新的市场调研报告——东南亚各国近三年来入境游数据以年均12%的增速攀升,其中中国游客占比已达27%,而反向输出的中国文化类旅游产品缺口显着。
"泰国清迈的手工艺市集里,中国风丝巾能卖出三倍于本地特产的价格;巴厘岛的酒店前台,十本旅游手册里有八本在推荐'体验中国文化'的附加项目。"林辰的指尖在曼谷、吉隆坡、胡志明市三个城市的标记上依次点过,"这不是偶然,是市场在递信号。"
会议桌对面的团队成员们交换着眼神。运营总监张姐推了推眼镜:"林总,国内业务刚稳定,现在拓展国际市场会不会太急?咱们连外语流利的骨干都凑不齐。"
"正因为急,才要趁早。"林辰从抽屉里拿出一叠照片,是他上个月暗访东南亚景区时拍的——清迈夜市里做工粗糙的"中国结",普吉岛酒店里错把汉服当和服的宣传画,"这些地方的中国元素要么失真,要么就是简单堆砌。我们做了十年本土文化民宿,懂怎么把传统美学变成可体验的产品,这就是我们的底气。"
他将照片按国家分类排开,忽然抽出其中一张:"你们看这张,曼谷大皇宫附近的旅行社,报名'中国文化体验游'的游客排到了街角,但他们能提供的,不过是带游客去唐人街吃顿粤菜。"
市场部的小周突然举手:"我表妹在清迈教汉语,她说当地学校特别想引入中国民俗体验课,但找不到靠谱的合作方。"
林辰眼前一亮:"这就是切入点!先从文化输出入手,用轻资产模式试水。"他迅速在白板上画出框架,"第一步,和东南亚当地旅行社合作开发'中国主题游线',把我们的民宿、景区打包成体验模块;第二步,在曼谷建个文化展示中心,做线下窗口;第三步,培训一批双语管家,解决服务落地问题。"
散会后,林辰留在办公室翻看着泰国旅游局的年度报告。手机突然震动,是十年前卖给他第一辆二手车的王哥发来的微信:"小林,听说你要去泰国搞事业?我侄子在曼谷开中餐厅,要不要帮你搭个线?"
看着屏幕上的消息,林辰忽然想起自己当年蹲在二手车市场啃冷馒头的日子。那时他最大的梦想是把新能源车展厅开到市中心,而现在,地图上的红圈已经画到了国境线外。他回复王哥:"太好了,下周我带团队去曼谷,麻烦您帮我约个时间。"
一周后,素万那普机场的落地签柜台前,林辰正对着签证官解释邀请函上的"中泰文化交流项目"。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是助理小陈举着手机跑过来:"林总,清迈那家旅行社突然说要改合同,他们想把我们的民宿体验费压低三成。"
林辰接过手机,屏幕上的邮件措辞强硬。他想起出发前调研时看到的场景——那家旅行社的门店里挂着"正宗中国游"的招牌,却把苏州评弹错标成日本三味线。"告诉他们,我们可以让利,但前提是必须接受我们的文化顾问培训。"他对着电话那头说,"让他们明白,我们卖的不是床位,是体验的真实性。"
在曼谷的中餐厅包间里,王哥的侄子阿明端上一盘冬阴功汤:"林哥,你们要找的场地,我正好知道个地方。就在考山路附近,原来是个老茶馆,老板想转行做旅游相关的生意。"他拿出手机翻出照片,木质结构的二层小楼,门楣上还留着褪色的泰式雕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