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章 善恶后天论
顾十七经历了无数次大战。也该和家人享受家庭的温暖幸福。 三个人坐在家里看电视。结果引发了一场关于善恶的讨论。
谈话的起因是新闻里播放的一则关于贫富差距和社会恶性事件的报道。
顾晓芸放下咖啡杯,眉头皱起,语气带着几分不解和愤懑:“哥,嫂子,你们说,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别?有的人可以无私帮助陌生人,有的人却能为了一点钱害人性命?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孟子说性善,荀子说性恶,吵了几千年,好像谁也说不服谁。”
林小蔓也轻轻叹了口气:“是啊,这是个古老的问题。有时候看到美好的事物觉得人性光辉,有时候看到丑闻又觉得人性黑暗。”
顾十七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微微一笑,反问道:“你们还记得晓芸刚出生时的样子吗?或者任何一个小婴儿?”
林小蔓脸.上露出温柔的笑意:“记得,小小的一团,除了吃就是睡,醒了就哭,哭累了又睡。”
“对,”顾十七点头,“一个初生的婴儿,他饿了会哭,冷了会哭,不舒服了会哭。哭是他表达生存需求的唯一方式。 哭累了,他会凭借本能去寻找乳汁。这个阶段,你们能在他身上看到‘善’或者‘恶’吗?”
顾晓芸想了想,摇头:“不能吧?他只有..一生存的本能。”
“是的,只有最原始、最基础的生存本
能。”顾十七肯定道,‘就像一-张白纸,或者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他还没有‘善’与‘恶’的概念,甚至没有‘自我’的清晰意识。所谓的‘性善论’或‘性恶论’,将如此复杂的道德属性归因于先天,在我看来,就像是在争论一块未经使用的电路板天生是用来播放音乐还是计算导弹轨迹- -样,是脱离了现实实际,脱离了具体生活情境的抽象空谈。”
他走到书架旁,抽出一本厚厚的《中国哲学史》,随意翻到关于孟子和荀子的章节,却又很快合,上。
“ 孟子说人皆有‘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所以性本善。荀子说人生而.有‘好利’、‘疾恶’、‘好声色’之性,故性本恶,需要‘化性起伪’。”顾十七的语气带着一丝批判,“他们的理论都很精巧,但都有一个致命的问题一-他们都将‘人性’与具体的社会结构、制度环境、生产关系完全剥离开了,仿佛人性是在真空中自行发展出来的。
他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指向窗外的世
界:“他们忽略了后天社会、家庭、以及最根本的一一统治 制度和经济基础一一那强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能动性塑造力量。”
“一一个在和平、富足、充满关爱和良好教育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四端’之心更容易被激发和培育,他表现出来的,自然更多的是我们称之为‘善’的行为一- -同情、互助、诚信、有礼。”顾十七阐述道。
‘反之,”他话锋一转,语气沉重起来,“一个在战乱、贫困、匮乏、冷漠、暴力环境中挣扎求存的孩子,他为了活下去,为了获取一.点点资源,他的‘生存本能’就可能被扭曲、被异化。他可能变得自私、猜忌、贪婪、甚至有攻击性。这不是因为他天生‘性恶’,而是恶劣的生存环境逼出了他为了生存而不得.不采取的、在我们看来是‘恶’的行为模式!”
顾晓芸若有所悟:“就像......贫民窟里的孩子更容易打架、偷窃?不是因为他们是坏孩子,而是因为不那样可能就活不下去?”
“这是一个非常贴切的例子。”顾十七赞许地点头,“但这还不够深入。让我们把视角拔高,从个体扩展到整个社会结构。”他深吸一口气,开始切入更核心的分析。
“比如,在我们所处的这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顾十七的声音带着一种冷静的剖析感,“它的核心逻辑是资本增殖、市场竞争、私有产权神圣化。这套制度本身,就在无时无刻地、系统性地生产和滋生着‘恶’的土壤。”
“对于无产阶级,或者说广大普通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