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新设备走出国门
半小时后,丁义珍在会议室甩出一份行程表。
“下周飞赫尔辛基,接着转莫斯科、迪拜、新加坡、悉尼。”他把笔往桌上一搁,
“咱们的冷柜能扛零下六十度,可不能只用来运鱼。现在,是时候看看外面啥样了。”
高启强正啃着包子,差点噎住:“这么急?技术问题还没彻底清干净呢。”
“正因如此。”丁义珍拉开椅子坐下,“问题出在外头,说明咱们的设备已经到了‘能被环境影响’的阶段——换句话说,它已经够格出海了。再窝在青山镇修修补补,修不出大气候。”
王大陆翻着行程单,眉头一跳:“这路线……有点眼熟。”
“北极圈老路。”丁义珍笑了,“当年老爷子用渔船拉罐头换钨砂,靠的就是‘别人缺啥,咱有啥’。现在轮到我们了。冷链是腿,产品是拳头,但打哪儿,得先摸清楚。”
李响从门口探头:“翻译、签证、当地联络人,要现在启动吗?”
“已经启动了。”丁义珍掏出手机晃了晃,“甫光叔的船队在波罗的海有码头,耀东叔那边也打了招呼,香江几家海外代理行会推几个靠谱的本地向导。咱们不搞‘盲人摸象’,要的是‘带地图上路’。”
高启强咽下最后一口包子,抹了抹嘴:“可咱们连卖啥都没定,调研个啥劲?”
“就为搞清楚该卖啥。”丁义珍站起身,走到白板前画了个圈,
“咱们的优势是什么?超低温、稳定、抗造。劣势呢?牌子不响,渠道没有,本地化经验为零。所以不急着推产品,先找‘痛点’——哪个市场冷得要死,电还不稳,但偏偏得运活东西?哪个地方户外疯子多,却买不到靠谱的保温装备?哪个城市的生鲜电商烧钱烧到冒烟,就差一个‘不断链’的命门?”
王大陆笑了:“你这是要当‘商业算命先生’?”
“比算命靠谱。”丁义珍拍了下白板,“算命靠嘴,咱们靠脚。走一圈,带回一堆问题,比带回一堆方案有用。”
五天后,六人小队拎着登机箱站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背后是印着“青山实业”logo的深蓝行李牌,前面是通往赫尔辛基的航班显示屏。
芬兰的冷是干冷,风像小刀子,刮脸不带喘。他们落地时正赶上一场雪停,城市安静得像被冻住了。
接机的是个戴鸭舌帽的中年男人,甫光船务北欧分部的负责人,名叫安德烈,中文说得像东北二转子。
“你们来得巧。”他一边开车一边说,“上个月赫尔辛基大学的生物样本库炸了制冷系统,三千份癌症研究样本全废了。现在全城找备用方案,连医院的血浆运输都紧张。”
丁义珍挑眉:“多大容量?”
“他们原先那台,四十立米,温控要求-65c以下,波动不能超±1c。”
“我们能做。”丁义珍看了眼高启强。
高启强点头:“只要电力稳定,加个双路供电模块,稳得住。”
“问题是,”安德烈笑了笑,“他们信吗?中国造的冷链设备,在这儿名声还不如德国二手货。”
“那就让他们亲眼看看。”丁义珍说,“不推销,不报价,只展示。把咱们在青山镇跑七十二小时的数据拉出来,连同那次外部干扰的波形,全摆上桌。让他们知道,我们不是没出过问题——而是问题来了,我们能把它钉死。”
安德烈从后视镜看了他一眼:“你这路子,跟别的老板不一样。”
“我不是来卖设备的。”丁义珍望着窗外雪地里一排排低矮的仓库,“我是来找‘非得用我们不可’的地方。”
第二天,他们见了芬兰国家医疗供应链协会的三位负责人。会议室不大,墙上挂着北欧极光的照片。丁义珍没带ppt,只带了一块移动硬盘和一台便携示波器。
“你们知道冷链最怕什么?”他插上设备,调出一段波形,“不是断电,是‘假稳定’。电压看着正常,可细微波动像蚂蚁啃骨头,一天两天没事,三天五天,系统就崩了。”
屏幕上,一条原本平稳的曲线突然抖了一下,像被针扎了。
“这是我们在测试时录到的真实干扰。来源?隔壁空调启动。解决办法?不是换算法,是重构免疫系统。”他点开另一张图,三层防护结构清晰展开,“源头隔离,路径阻断,系统自愈。我们修的不是冰箱,是生命通道。”
对方三人沉默着看完数据。最后,年长那位摘下眼镜,问:“你们……真敢承诺七天七夜零波动?”
“我们刚跑完。”丁义珍打开手机,调出车间监控视频,“这是昨晚八点到今早八点的实时记录。温度,-60.0c,纹丝不动。你们可以派人去查,去测,去拆。”
对方对视一眼,终于点头:“下周,我们组织一次公开测试。你们要是真能做到,赫尔辛基三个核心医疗仓,优先招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走出大楼时,雪又下了起来。王大陆搓着手:“这单要是拿下,咱们就算在欧洲扎了根。”“别高兴太早。”丁义珍呼出一口白气,“这只是第一站。莫斯科的冬天更狠,迪拜的沙暴能埋车,悉尼的环保法规能把人逼疯。咱们要的不是一单生意,是一张‘需求地图’。”
队伍继续北上,莫斯科的调研却碰了壁。当地冷链物流协会态度冷淡,会议室里坐着的全是国企背景的代表,话不多,眼神却带着审视。
“你们的设备,通过gost认证了吗?”有人问。
“正在申请。”
“那关税呢?增值税多少?本地服务团队有几个?”
一连串问题像机关枪扫过来。李响记笔记的手都快抽筋。
直到午餐时,一个年轻工程师私下找到丁义珍:“你们的技术……是真的?”
“比真金还真。”丁义珍递过一支烟,“不信,我给你看数据。”
那人摇头:“我不是不信技术。我是怕——上面不批。他们要的是‘可控的落后’,不是‘突然的先进’。”
丁义珍眯起眼:“所以,好东西也得等‘时机’?”
“时机,就是权力的影子。”那人苦笑,“你们从中国来,应该懂。”
丁义珍没接话,只是把烟收了回去。
第三站迪拜,画风突变。这里的商人穿着白袍,嘴里说着流利英语,眼神像鹰。他们不问认证,不谈政策,只问一件事:**“能扛多少度高温?能防沙吗?能24小时不停机吗?”**
丁义珍直接带他们看了设备在模拟沙暴环境下的运行视频。压缩机在能见度为零的黄沙中持续运转,内部温度稳定如初。
“我要十台。”一个迪拜物流巨头当场拍板,“先试用三个月。要是行,明年我整个中东网络都换你们的。”
“条件?”丁义珍问。
“你们得在迪拜设服务点,配两个常驻工程师。”
“可以。”丁义珍伸出手,“但设备运来前,我要你们签一份‘极端环境数据共享协议’。你们遇到的问题,我们解决;我们拿到的数据,你们也能用。双赢。”
对方愣了两秒,大笑:“你不是做生意,是搞科研!”
“科研,才是最好的生意。”丁义珍也笑了。
最后一站悉尼,他们意外撞进一个新赛道。在本地户外展上,丁义珍注意到一家澳洲公司展台前排着长队——他们在卖一种超轻保温帐篷,号称能在零下三十度撑三天。
“价格多少?”他问。
“四千澳刀一顶。”
“太贵了。”旁边一个背包客嘟囔,“普通人根本用不起。”
丁义珍蹲下身,摸了摸帐篷材料。高启强凑过来:“这工艺,咱们的纳米涂层能做,成本压一半。”
“不止帐篷。”丁义珍站起身,环顾四周,“睡袋、登山包、应急食品箱……全要保温。咱们的冷链技术,能不能微型化?”
王大陆眼睛一亮:“你是说,把‘极寒鲜’的冷控模块,做成便携式?”
“对。”丁义珍盯着展台上那个标价四千的帐篷,“让户外人不再因为冷死在半山腰——这生意,比运海鲜更有意义。”
回程飞机上,六人挤在经济舱后排,行李架上堆满了各地带回的样品、数据盘和手写笔记。丁义珍靠窗,手里翻着一本澳洲户外杂志。
高启强凑过来:“真要做户外装备?”
“先不做。”丁义珍合上杂志,“先画图。咱们带回了十七个潜在市场,二十三个具体需求,五条政策红线。回去后,拉出一张‘机会热力图’——哪儿最热,就先烧哪儿。”
王大陆从包里掏出一张手绘草图:“我在迪拜画的。把冷链压缩机微型化,加上太阳能充电,做成‘移动冷舱’,能当急救箱、能运疫苗、能给探险队供冷。”
丁义珍接过来看了看,笑了:“这玩意儿,叫‘赤道冰匣’怎么样?”
“土。”李响抢话,“叫‘极光舱’。”
“俗。”高启强摇头,“叫‘寒武纪’。”
丁义珍没说话,只是在草图背面写下三个字:**破壁者**。
喜欢4合院之成为武术宗师请大家收藏:()4合院之成为武术宗师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