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科技馆的灯光与深夜的咖啡
春日融融的暖意洒满了市中心科技馆开阔的前广场,连地面新铺设的浅灰色地砖都仿佛反射着跳跃的光斑。空气中充斥着年轻人特有的活力与喧嚣,三五成群的学生们抱着资料夹、模型箱或是手提电脑,脸上混合着兴奋与紧张,步履匆匆地从各个入口涌入这座巨大的现代建筑。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复赛,就在这座象征智慧与未来的殿堂里举行。
科技馆内巨大的玻璃穹顶之下,人流如织。许清瑶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擂鼓般的心跳。她站在属于本市一中的参展区域外围,目光紧紧锁定在区域中央已经布置好的展位上——那正是她和江韵华呕心沥血多日的作品:《智能校园绿植微环境精准管理系统》。
展板设计极具视觉冲击力。深空蓝与银灰的渐变底色,如同探向未来的窗口,上面用流畅的光效线条勾勒出主体构想。三块立体分区的微型植物生态系统模型错落有致地安置在展板前方的操作台上,内置的微型传感器指示灯如同细碎的星辰般安静闪烁。一块27寸的交互显示屏正在循环播放简洁精炼的讲解动画,清晰地展示着系统如何通过数据采集、云端分析和执行终端,实现对不同类型绿植光照、水分、养分等核心参数的自动化、精准化管理,旨在显着降低校园绿植维护的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
许清瑶今天穿了一身简洁利落的米白色小西服套装,内搭淡蓝色丝质衬衫,长发精心地束成高马尾,几缕精心打理的碎发垂落脸颊,既凸显了她作为项目主发起人的干练,又保留了一丝少女的清新。校花的头衔并非虚名,她站在那里,本身就吸引了周围不少人的目光。
“怎么样?都检查过了吗?”一个熟悉的声音带着沉稳的关切在她身后响起。江韵华递过来一瓶刚拧开的矿泉水。
他今天难得地没有穿一身运动装,而是换了一套合身的藏青色休闲西装。额前的碎发显然被特意打理过,衬得他清俊的五官轮廓更加分明。少了平日球场上的锐气,却多了几分理科生特有的沉稳和专注,那双望向许清瑶和展位的眼睛,如同浸在深潭里的星,明亮而笃定。
许清瑶接过水,指尖无意间擦过他的指背,一丝微小的电流感让两人都下意识地顿了顿。“嗯,”她微微点头,视线扫过展位,“传感器最后一批数据五分钟前同步完毕,程序运行流畅,解说词也更新到最新版本了。就是……”她下意识地用指尖轻轻捻着西服外套的衣角,显露出一丝难以掩饰的紧张,“待会儿我们陈述的时候,评委老师提问万一问到那个成本核算的边界设定……”
“不用担心那个。”江韵华的声音带着一种令人安心的力量,他微微倾身靠近她,压低了声音,只让气息拂过她的耳侧,“数据模型我昨晚又复核了一遍,推演的逻辑链闭环非常严密。边界设定是基于我们做的海量校园实地养护人工时间统计得来的,完全站得住脚。记得把当时调研用的那个数据对比折线图在回应时调出来,冲击力很强。”他的气息靠近时带来一种淡淡的清爽须后水味道,和他平时运动完的气息完全不同,带着一种新奇的、属于成年男性的沉稳感,让许清瑶的心跳莫名漏了一拍。
就在这时,穿着深色套裙、身姿挺拔的林雪萍老师款步走来。作为他们的指导老师和带队教师,她也出席了今天的复赛。她脸上带着温和而鼓励的笑容,目光快速而专业地扫视了一遍展位布置和调试屏幕上的数据流。
“准备工作很充分,”她的声音清越有力,带着老师特有的镇定场感,“展板视觉效果很好,模型演示部分的设计也抓到了痛点。你们的设计理念是创新性与实用性的良好结合,这个切入角度很扎实。”她停顿了一下,目光落在两个并肩站立的年轻身影上,语气更柔和了些,“最后的展示环节,把你们论证的逻辑自信地展现出来就行。我和高组长(生物教研组另一位老师)会在旁边。”
她口中的“高组长”正拿着打分表在不远处观察其他展位。
“嗯!谢谢林老师!”许清瑶和江韵华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那份来自新任师长的肯定,如同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尤其是江韵华,看着林雪萍鼓励的眼神,他心里除了放松,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情愫闪过——她不仅是自己的哥哥的女朋友,更是自己一直以来都心存敬重与感激的引路人。她此刻的平静和专业,像一块磐石,稳稳地落在了他和许清瑶微微晃动的信心旁边。
复赛评审环节紧张有序地开始了。评委专家组鱼贯而入,他们中有资深大学教授,有企业界的研发主管,也有科技局的专业官员,神情大多严肃而认真。一中的展位前很快聚集了几位评委。
陈述环节主要由许清瑶主导。她清了清嗓子,站在显示屏前,灯光打在她白皙的脸上,更显得专注动人。开口的瞬间,所有的紧张似乎都被抛诸脑后,清亮悦耳的声音清晰地响起,语速不疾不徐,配合着屏幕上精准切换的图表和动画模拟,将项目的设计背景、创新性、技术实现路径以及预期的校园应用价值娓娓道来。她的逻辑清晰,语言精准,举手投足间流露出远超同龄人的自信与从容。她偶尔会侧身指向操作台上的模型,或是邀请江韵华补充某个技术细节。
江韵华的补充言简意赅,深入要点,尤其在数据模型构建和硬件传感器联动逻辑部分阐述得滴水不漏,理科生的思维优势展露无遗。两人配合默契,一个侧重宏观视野和应用价值,一个深扎技术地基和逻辑支撑,交相辉映。
果然,一位戴着金丝眼镜、表情严肃的评委在自由提问环节,一针见血地指向了成本效益模型的边界设定问题:“系统的一次性投入成本和后期维护成本,尤其是与现行人工成本对冲后的盈亏平衡周期设定,你们的模型似乎建立在一个比较理想化的数据收集基础上?是否有考虑到不同规模学校、不同绿化面积、不同植物种类管理难度差异带来的巨大变量影响?这可能会让你们的效益预期打折扣,乃至变得难以实际推广。”
问题犀利,直指项目可能存在的核心软肋。围观的几名学生都不由得屏住了呼吸。林雪萍站在评审圈外围,脸上不动声色,但指尖却微微捏紧了手中的会议记录本边缘,专注的目光一瞬不瞬地看着两人。
许清瑶的心猛地一沉,但预演的画面立刻涌入脑海。她没有慌乱,而是礼貌地点头,流畅地接过了提问:“谢谢评委老师这个关键的问题。事实上,关于项目可行性评估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正是您指出的成本效益边界确定问题。”她说着,眼神示意江韵华。
江韵华立刻上前一步,熟练地操作触摸屏,瞬间调出了一组新的、极为详实的可视化图表。“请各位老师看这里,”他的声音沉稳有力,“我们项目的初始模型边界设定,并非基于理论推演或理想假设,而是建立在为期三个月的校园实地劳动实践数据采集和分析基础上。”
屏幕上清晰地展示着一系列数据图表:某校不同季节每日绿化养护人员实际工作时长统计柱状图;不同绿化区域(小型花坛、中型草坪、长廊植物带)养护耗时对比折线图;不同植物品种(如月季需修剪频繁、草皮需定期割草、行道树虫害较少维护等)养护管理时间成本热力图。
“我们选择了市内三所规模迥异的重点中学作为样本,进行了覆盖整个春末夏初季度的定点跟踪记录和分析建模。”许清瑶配合着图表解说,“最终的边界设定,采用了最保守、加权因子调整最多的‘低效益预期模型’。结果显示,即使在最不利的综合条件下,包括考虑到设备可能的冗余折旧和维护费用,在覆盖了目前中小型学校70%以上绿地类型的基础上,系统的盈亏平衡周期被控制在预期的3-5年内,对大型校园尤其具有显着的优势。”
图表数据密密麻麻,分类详实,采集过程清晰可循,充满了真实落地的说服力。江韵华在最后补充道:“因此,边界设定并非理想化,而是建立在实地数据支撑上的、充分考虑复杂变量后的保守模型。正是由于我们看到了人工维护在当前规模校园绿化中面临的时间与精度瓶颈,才尝试开发这套系统来寻求优化。”
他的声音清晰坚定,眼神坦然地迎视着那位提问的评委老师。林雪萍看到这里,眼中掠过一丝欣赏的亮光,嘴角不易察觉地向上弯了弯。
整个评审小组的气氛明显缓和了许多,评委们纷纷点头,有的低头在打分表上写着什么,有的交头接耳低声讨论。那个提问的金丝眼镜评委,紧绷的面部线条也松动了些,眼神中透露出“考虑相当周全”的认同感。后续几个关于技术实现细节和未来扩展性的问题都显得比较友好。最终,评委们带着颇为满意的神情离开了展位。
直到评审组的身影消失在人群另一边,许清瑶才猛地松了一口气,刚才强装的镇定如同潮水般退去,心有余悸地拍了拍胸口,背心甚至微微渗出了薄汗。“刚才……真是心跳都要停了……”她看向江韵华,眼神里充满了被共同攻坚后更深的依赖和信任。
江韵华原本紧绷的肩膀也松弛下来,唇角终于扬起一个放松又带着点小得意的笑容:“怕什么,数据不会说谎。他们问得正好,这反而是我们亮真家伙的机会。”刚才并肩作战的经历,让两人之间那层若有若无的屏障又薄了几分,他的目光落在她带着汗意的额角和微微泛红的耳根上,竟觉得比平日光芒四射的样子更生动可爱。
“做得非常出色!”林雪萍和高老师这时走了过来,两位老师脸上都带着赞许的笑意。林雪萍甚至轻轻拍了拍许清瑶的肩膀以示鼓励,“应对专业,条理清晰,尤其是应对那个刁钻问题的方式,简直堪称教科书级的临场反应。数据和逻辑永远是理科生最强大的武器。”
高老师也笑道:“小江那个图表调得真及时!看来咱们一中今年的冲击奖项有戏!”
整个一中参展区域的气氛都轻松热烈起来。然而,这份轻松并未持续太久。就在比赛进入中期展示环节,各个展位的互动体验人气开始飙升之际,意想不到的状况发生了。
许清瑶正热情地向一群好奇的同学展示她的植物模型上的湿度传感器如何工作,江韵华在一旁进行辅助操作。突然,许清瑶盯着其中一盆模拟干旱环境的植株模型下的数据流展示屏,眉头紧紧地蹙了起来,低声而急促地说:“不对……等等!”
她的声音不大,却立刻像根针扎进了江韵华的感知里。他立刻凑近:“怎么了?”
许清瑶指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关于植物根部温度梯度的局部数据曲线,又指向旁边那块模拟正常环境的模型展示屏:“你看这里!我们模型设计时,只考虑了空气温度和土壤表层温度对整体小环境的影响,但忽略了同一花盆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小范围差异传导性!你看这模拟干旱组的根部深层低温波动曲线,和我们预设的逻辑流是反的!如果在真实场景下,这很可能会干扰到根部的吸水效率和活性判断!”
她的语速极快,脸上浮现出一种混合着懊恼和极度专注的神情。“这是一个潜在的逻辑错误……会影响整个系统预判的精确度!太不应该了,之前反复测试怎么都没发现这个细微点……”许清瑶的眉头紧紧锁着,刚才因成功答辩而泛起的红晕迅速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丝苍白的焦灼。这个漏洞就像一颗硌在鞋子里的石子,一旦被觉察,就让人坐立难安。
江韵华的表情也瞬间凝重。他迅速比对两块屏幕的数据流差异,在脑中快速调取着模型的原始算法逻辑。几个呼吸后,他的脸色也沉了下来:“是拓扑关联设定那里,过度简化了!只处理了表层和浅层关联,忽略了深层的差异化反馈通路……”他的额角也渗出了细微的汗珠。比赛正在进行,评委随时会再次巡回观察或进行二次交流,这时发现逻辑核心设计上的潜在漏洞,无异于晴天霹雳。
就在这时,林雪萍的手机在口袋里嗡嗡震动起来。她抱歉地对正在参观交流的学生点点头,稍微退开几步接通了电话。
电话那头传来江明华的声音,背景音异常嘈杂,带着金属碰撞和焦急的人声:
“雪萍?抱歉这个点打给你……我们工作室这边临时出了点状况,下午市中心主干线路整修施工挖断了电缆,现在整个街区包括我们的写字楼都断电了,至少要到晚上十点以后才可能恢复!我下午约好要签那份海景酒店观景平台设计优化合同的最终稿,图纸和合同副本都在加密的服务器里,我们本地电脑备用电源最多撑了半个小时……客户总监人已经到了我办公室了!现在手忙脚乱……唉!”
他的声音里充满了无奈的焦灼,背景隐约传来助理的说话声和客户催促的隐约询问。
林雪萍心头一紧。她知道那份合同对江明华新工作室的稳定非常重要。她快速在脑海中盘算着解决方案:“现在几点了……离十点还有好几个小时。客户不可能一直等。你尝试联系物业或者街道协调临时供电了?”
“第一时间联系了,都不行,抢修是市电力统一调度。我们现在只能点蜡烛开手机电筒……别提多狼狈了。我在想,实在不行只能让客户先回去,等明天再来签。但对方老总日程很紧,明天上午飞巴黎开会……过了这村怕找不到店了……”江明华的声音充满了疲惫和沮丧。原本信心满满的项目交付硬生生被飞来横祸卡住了脖子。
听着电话里江明华少见的急躁和无措,林雪萍立刻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一份关乎新工作室声誉和资金流的重要合同,因为意外断电而告急。她能想象江明华那边此刻兵荒马乱、却又一筹莫展的景象——电脑黑屏,图纸无法调阅,客户等待签字的关键时刻。而这边,两个得意门生也陷入了突如其来的技术困境,正需要她的支撑。
她飞快地扫了一眼展位中心那两个凑在一起、眉头紧锁、对着控制面板小声而急促争论的身影——那关乎他们竞赛的名次和梦想。然后又想到电话那头江明华焦头烂额的声音——那关乎他事业的稳定和起步的艰难。
一瞬间,仿佛有两股巨大的力量在拉扯着她。手心手背都是肉,都是她深切关心的人。林雪萍深吸了一口气,强行压下心头的焦虑。作为教师,她此刻必须优先解决眼前学生面临的迫在眉睫的比赛危机。作为江明华的恋人,她也不愿让他独自承受那份巨大的压力和失落。一个念头瞬间闪过她的脑海:她能做什么?她能同时帮到两边吗?几乎不可能,空间上不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