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图书馆的灯与音乐厅的星
南城一中的高三走廊,少了些高一高二的喧腾活泼,多了一份沉淀着紧迫感与拼搏气息的凝重。阳光透过干净的玻璃窗,在磨得光滑的地砖上投下整齐的长方形光斑。空气里弥漫着纸张、油墨和消毒水混合的独特气味。离高考的脚步越来越近,墙上的倒计时数字像擂响的战鼓,敲在每个高三学子的心尖。 高二(7)班的教室里,林雪萍站在讲台上,白衬衫挽起袖口,露出一截纤细的手腕。她的声音清亮而富有条理,将基因工程中的载体构建这一核心概念层层剖析。
“……所以,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作用,如同精密的‘分子剪刀’,而dnA连接酶则是‘分子缝合线’。将目的基因片段准确地‘剪’下来,再无缝地‘缝’进特定的载体dnA中,才能构建出我们需要的重组质粒,这是后续基因操作的基础。”她点开多媒体屏幕,展示着一幅动态的基因插入示意图,线条清晰,步骤严谨。台下几十双眼睛紧盯着屏幕,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此起彼伏。
江韵华坐在靠窗的位置,专注地听着,偶尔在笔记本上快速勾勒几笔图示。当林雪萍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这边,他下意识地挺直了背脊。作为自己的班主任兼任课老师,林雪萍的专业性和课堂掌控力毋庸置疑,只是……在课堂上被“准嫂子”审视学业表现,江韵华总觉得有那么一丝微妙的紧张感,生怕表现得不够好,丢了自家老哥的脸。他下意识地转了转手中的笔,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在复杂的基因图谱上。
下课铃声如同解冻剂,瞬间融化了课堂的紧绷气氛。
“下课。”林雪萍合上教材。
“老师再见!”整齐划一的问候声后,教室里立刻活跃起来。后排,许清瑶已经飞快地收拾好书本,几步轻盈地窜到了江韵华的座位旁。她今天的发尾用湖蓝色的细丝带扎了一个俏皮的小结,随着动作活泼地跳跃。
“韵华!”她的声音像夏天里刚冰过的青柠汽水,“市里那个高中生科技创新大赛,想好报什么项目了吗?”
江韵华还在整理上节生物课的笔记,闻言抬起头。许清瑶那双流光溢彩的眸子里,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光,还有一丝只有他能读懂的小得意和期待。他无奈又带着点纵容地笑笑:“大小姐有指令了?”
许清瑶拉开他前面的椅子,大模大样地坐下,身体微微前倾,压低声音,带着点神秘感:“我想做个结合生物反馈和建筑声学的小装置!”她语速很快,但每个字都透着清晰的想法,“比如,设想在一个特定的安静学习空间——比如我们校图书馆顶层的小自习室——通过可调节的光线、温和的背景白噪音、甚至微香氛,配合监测装置读取使用者的脑波或心率变异性(当然简化版用光电传感器也行),来营造一个能最大限度提升专注力的个性化环境!声学部分需要建模……”她说着,目光不由自主地瞟了一眼讲台上正低头收拾课件、似乎没有注意这边的林雪萍,“生物部分……建模就需要扎实的知识。”
江韵华眼睛一亮。许清瑶总是能想到一些打破常规、又充满实用价值的点子。这个想法确实新颖,将生物、物理、信息技术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非常符合当前跨学科研究的趋势,也正好切合两人各自的兴趣点——他对工程和物理更敏感,而她则充满了跨界的灵感。
“想法很酷。”他肯定道,但随即理智上线,“但操作难度不小。精确建模、传感器选型、实时反馈系统的设计……都是坎儿。而且,你怎么解决生物信号的获取精度问题?在非医疗级别设备上搞心率变异性分析可不容易。”他开始条理清晰地摆出技术难题。
“所以需要请教专家呀!”许清瑶狡黠一笑,眼眸亮如星辰,目光这次毫不掩饰地投向了林雪萍的方向。
讲台上,林雪萍恰好抬头准备离开,就撞上了两束饱含期待和一丝忐忑的灼热目光。她微怔,随即反应过来,停下脚步,唇角自然地弯起一个温和的弧度:“许清瑶同学?江韵华同学?讨论得这么热烈,是想到什么好点子了?”她抱着教案走近几步。
许清瑶和江韵华迅速交换了一个眼神。江韵华微咳一声,言简意赅地代述:“老师,我们考虑报名市科技创新大赛,想法是设计一个结合生物反馈和声学调节的专注力增强小装置,目标是优化自习环境。生物建模方面……可能需要您的专业指导。”他把核心难题部分引了出来。
林雪萍认真听着,她的神色专注而没有丝毫轻视。当听到“生物建模”时,她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她看了看眼前这两位学生:许清瑶的灵动与创意,江韵华的沉稳与逻辑,确实是非常理想的搭档。
“想法很有前沿性,跨学科的融合点抓得很准。”她给予了专业的肯定,眼神带着赞许,“生物建模部分,如果目标是监测生理指标并通过特定环境因子(如声音、光线)给予正向反馈以提升专注力,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刺激-生理响应-环境干预’的反馈模型模型。我们确实可以用一些相对简单可行的方案去逐步实现概念验证。例如……”她的思维迅速运转起来,“光电脉搏传感器可以近似获取心率数据;阿尔法波的概念虽然复杂,但可以尝试用专注时段的大脑能量消耗模型简化模拟……这部分我们课后可以找个时间详细探讨,我可以帮你们梳理一些基础模型和可行的算法路径。”她没有因为学生天马行空的想法而否定,而是清晰地指出了可行的攻关方向和技术支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谢谢林老师!”许清瑶和江韵华几乎是异口同声,脸上都露出了明显的喜悦和如释重负。 “好好准备。”林雪萍的目光在他们脸上温和地停留了一瞬,像是对自家弟弟妹妹那样又带着职业教师的期许,“这是锻炼综合能力的好机会。”她抱着教案离开,风衣一角轻轻飘动,留下淡淡的木兰香氛气息。
接下来的日子,图书馆顶层那个靠窗、被葱郁绿植半环绕的僻静自习区,就成了江韵华和许清瑶的专属“研发中心”。
木质长桌上摊开的不再仅仅是教科书和练习卷,多了电路板、传感器、连接线、3d打印的结构组件、各种声学材料样本,还有打印出来的厚厚的专业论文资料。白板上画满了复杂的信号流程图、声波反射模型草稿,以及林雪萍提供的简化版生物反馈模型公式推导。
江韵华带着护目镜,正小心翼翼地用焊接笔将一个微型拾音模块连接到主控电路板上。他的眉头紧锁,神情专注得近乎肃穆,汗水沿着鬓角滑落也浑然不觉。旁边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运行着复杂的声场模拟软件,线条和色彩不断变幻。
许清瑶则伏案在一张巨大的网格纸上,手中拿着不同颜色的马克笔,对照着平板电脑里下载的图书馆建筑平面图电子版,在网格纸上仔细标注、修正着空间尺寸和初始设计的声波吸收与反射路径。时不时,她抬起头,闭眼凝神,仿佛在脑海中虚拟构建那看不见的声波如何在房间内流动。额前的碎发被汗微微浸湿,粘在光洁的皮肤上。
“韵华,”她忽然停下笔,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睛,声音带着疲惫的低哑,“这边墙角我总觉得建模不够准确,低频驻波干扰的方案是不是……”她转身指向图纸的一角。话音未落,一杯插着吸管、杯壁凝结着水珠、散发着清凉甜香的蓝莓味冰酸奶被递到了她眼前。
许清瑶愣了愣,视线顺着那只拿着杯子的、骨节分明的手看向它主人。江韵华不知何时摘下了护目镜,脸上的严肃被一种安静的关切取代。他没说话,只是又把杯子往前送了送,指尖不经意碰到了她温热的手背。
空气里电路板散热的微焦味道、墨水气味,似乎都被这杯突如其来的、沁人心脾的冰凉中和了。许清瑶心中积压的那点见模不顺的焦躁瞬间被抚平了大半。她接过杯子,吸管轻轻碰到唇边,酸甜冰凉的液体滑入口腔,带来一片清爽的慰藉。她轻轻吸了一口气,抬眼看向江韵华,眼底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温软的笑意,低声说了句:“谢谢。”
江明华最近也忙得分身乏术。他新接了一个市青少年宫小型古典音乐厅的声学改造设计项目。这是一个很细分的领域,需要精准控制混响时间,确保每个座位都能获得清晰、温暖、具有空间感的音响效果。他常常工作到深夜,工作室里堆满了各种吸音、扩散、反射材料的样品图纸,电脑屏幕上永远运行着专业的声学模拟软件。
这天傍晚,他刚从建筑工地现场勘察回来,鞋上还沾着少许灰尘。办公室里,他正与团队工程师激烈讨论着某个弧形扩散墙体的材料和曲面结构施工难点。争论正酣时,放在桌上的手机屏幕亮了。是林雪萍发来的信息:
【晚上要加班吗?市青少年宫今晚新音乐厅调试设备,他们馆长知道我认识你,邀请我们进去听听效果,顺便……提供点专业意见?(笑)】
江明华看着信息,眼神微动。他正对理论模拟和实际音效之间的差异耿耿于怀。这个邀请来得恰到好处。
他快速回复:
【马上好!半小时后到你校门口接你?】
接着对围在图纸前的几位同事果断地说:“老张,就按你说的第三种材料组合和节点加固方案做1:2局部样板测试,小刘负责跟进模拟调整。我晚上去现场听实际演奏效果!今天先到这里。”他干脆利落的指令瞬间结束了争论,拿起车钥匙就快步向外走去。
暮色四合,校门口的梧桐在晚风中沙沙作响。林雪萍站在昏黄的路灯下等他,穿着一件浅米色的薄呢大衣,衬得身形愈发纤秀。看到江明华的黑色越野车驶来,她脸上自然地浮起笑容,拉开车门坐了进去。
车内是熟悉的属于他的、淡淡的雪松混合着淡淡的皮革味,还有轻微的、图纸堆叠久了才有的特殊纸墨气息。林雪萍系好安全带,侧头看他略带疲惫却因目标明确而精神奕奕的侧脸,轻声问:“饿不饿?要不要先去吃点东西?”
“不饿,现场有动力。你呢?”江明华打着方向盘汇入车流。车窗隔绝了城市的嘈杂,车内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安静的暖黄色空间。
“我也还好,下午有个老师带了点心。”林雪萍笑了笑。车内安静了片刻,只有引擎平稳的低鸣。她看着窗外流逝的霓虹,忽然想起什么:“对了,韵华和许清瑶那个项目,最近进展还挺大。虽然磕磕绊绊,但他们真的沉下心在研究,特别是韵华,那股钻研的劲头……很像你。”她的语气带着身为教师的欣慰,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替伴侣感到骄傲的柔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