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桃人 作品

第283章 共同成长的轨迹

暮春的午后,阳光透过宽大的落地窗,洒在江明华设计工作室略显凌乱的大工作台上,空气里飘浮着木屑和咖啡因混合的特有气息。江明华正戴着窄框黑边眼镜,眉头微锁,用修长的手指精准地调整着一个建筑微缩模型上的某个结构件。工作台另一边,江韵华抱着一本厚厚的《智能机器人构造原理》,看得有些入神,但每隔几分钟,总会下意识地抬眼望向对面专注的大哥。

 “这里……是不是有点重心不稳?悬挑太多了。”江韵华放下书,指着模型中间延伸出的一部分结构。他对建筑力学虽不精通,但理工科的直觉却异常敏锐。

 江明华停下手中的镊子,认真地看了看弟弟指的地方,又拿出图纸对比了一下计算数据。“嗯,视觉上是有点。实际结构里用了复合材料和内部钢架加固,但模型简化了体现不出来。”他解释道,语气里没有半分轻视弟弟提问的意思,“你能注意到这点很好。结构合理性是基础中的基础。”说着,他动手在模型下方加了一个临时的支撑件,“看来展示模型还得再想办法优化一下视觉表达。”

 兄弟俩在建筑设计这个话题上,意外地能找到共鸣。江韵华偏技术流,思路跳跃而直接;江明华则更注重空间感和人文融合。这种互补的讨论,常常能给双方带来新的启发。办公室角落里立着的几个展板,清晰展示着江明华工作室最新承接的“城市文化记忆廊桥”项目的设计理念和部分效果图。

 正当两人就某个空间流线问题低声讨论时,江韵华放在桌上的手机屏幕急促地亮了起来,连续震动了好几下。

 是许清瑶的专属消息提示音。

 江韵华拿起来一看,信息简短,语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女王范儿”:

 【小江同志,立刻、马上,科技大楼美术馆门口集合!海报大修计划启动!迟到扣你实验报告分!ps:带上你的脑子和速写本。】

 他忍不住笑出声,手指飞快回复:

 【喳!许总监!马上到![飞奔小人表情包]】 回复完,他立刻起身收拾书包,脸上是藏不住的期待和一丝微窘。

 “清瑶催你去救场?”江明华了然地看着弟弟瞬间点亮的表情,打趣道。他早就知道许清瑶在科技创新大赛海报制作上精益求精甚至有点“吹毛求疵”的风格,而弟弟俨然已成为她的“御用”技术顾问加苦力。

 “嗯,她那个海报,之前团委老师都说够惊艳了,她非要改出宇宙级效果。”江韵华的语气看似抱怨,嘴角却咧到了耳根,“哥,那我先过去了。”

 “去吧,别让人家等急了。晚上没事的话,一起回家吃饭,张妈念叨了。”江明华挥挥手。

 江韵华如蒙大赦,背起包,像一阵风似的冲出了工作室的大门,带起一小股气流,扬起了工作台上的几缕木屑碎末。

 江明华看着他消失的背影,轻轻摇了摇头,眼神里带着兄长的温和与一丝感慨。他能清晰地看到韵华身上在潜移默化中的改变。认识许清瑶之后,那个曾经有些过于沉浸在自我逻辑世界里、对人情世故略显迟钝的弟弟,变得更加鲜活,学会了主动关心、耐心配合,甚至适应了许清瑶偶尔的“霸道”,并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包容。这种围绕着一个共同目标、彼此磨合互相促进的关系,是纯粹而动人的。

 桌上的手机也适时亮起,是林雪萍的信息:

 【晚上系里有新入职教师的联合教学观摩,得晚些走。冰箱里有昨晚的鸡汤,记得热一下喝。别太累。】

 温暖如常的叮咛,像一阵和煦的春风拂过心田。

 江明华放下手中的微型构件,身体后仰靠在椅背上,拿起手机,唇边不自觉地浮现出柔软的笑意,回复:

 【知道了。你也是,注意别站太久。我这边结束去接你?】

 林雪萍很快回复:

 【嗯……好。】

 一个字“嗯”后面带着一串省略号,这是他们之间小小的暗语,代表着一种心照不宣的温柔默许。

 科技大楼三层的美术馆一角,已经被临时开辟成了“许清瑶科技创新大赛海报攻坚阵地”。灯光柔和地打在一张巨大的、已经初具雏形的海报板架上。海报主体框架是之前江韵华帮忙敲定的——一条贯穿整个板面、象征着思维跃迁的流光能量带,连接着几个核心的创新技术模块展示区。视觉上足够酷炫,也获得了老师们的一致认可。

 但此刻,许清瑶正抱着手臂,眉头微蹙,围着海报来回踱步,嘴里念念有词:“……总感觉哪里不对……冲击力够了,但是……深度和思考感差了一点……”像是一个挑剔的工匠在审视自己的得意作品,寻找着那一点点不易察觉的瑕疵。

 江韵华气喘吁吁地赶到时,看到的就是这副场景。他走到她身边,学着她的样子歪头打量,试探着问:“许总监,小人来报到。请问这次是哪个星球级别的改造计划?”

 许清瑶没理会他的贫嘴,猛地停下脚步,指着能量带下方的空白区域:“就是这里!你看,这么重要的一块视觉锚点区域,我们只放了技术参数的文字说明,太干巴了,像个说明书目录!缺少灵魂!”她的小脸因为激动和不满而微微泛红,眼睛却亮得惊人,“我要加点东西,让人一看就能感受到科技的温度,和它改变生活的可能性!”

 江韵华顺着她的手指看去,那里现在确实只有几行精心排版的文字和数据图表,显得理性有余而感染力不足。

 “灵魂……具体指?”他认真请教总监大人的意图。

 许清瑶深吸一口气,胸中似乎有无数的构想在翻腾:“比如,能不能用几个极小但极具生活质感的剪影场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孩子通过辅助器械够到了树上的风筝碎片;一个老爷爷戴着智能眼镜,屏幕上正显示着他和远方孙子的虚拟合照;一个研究员在实验室暖光灯下,看着培养皿里的植物正在顽强生长……不是大场面,是小切口,有温度的小瞬间!把它们非常精妙地融入能量带的转折点,像是能量最终流向的地方……”她一边描述,一边用手在空气中勾勒,指尖仿佛跳跃着灵感的光芒。

 江韵华听得入了神。她描述的这些画面,精准地击中了他的神经。技术是冰冷的,但技术最终服务的对象是人,是生活最细微处的需求和感动。这就是他一直试图捕捉但未能完美表达的东西。

 “有道理!”他立刻放下包,掏出自己的速写本和电子笔,“你描述得太好了。这样的场景,需要非常精致简约又有代表性的剪影构图,而且必须和现有的科技感背景融合得天衣无缝……”他开始在速写本上飞快地勾勒草图,尝试着将许清瑶脑海里那些温暖的片段视觉化。

 许清瑶凑近过来,几乎半个身子靠在了江韵华的手臂旁,目光紧紧盯着他的笔尖,指点着:“对!对!这个风筝的线可以和能量带的光束结合在一起……那个虚拟合照的屏幕形状能不能用个不规则几何体的边缘?哦!这里,老人握眼镜的手势,能不能设计成一个和旁边机械臂正在修复文物动作的镜像呼应?就那种‘过去与未来’的……”

 两人头碰头,肩膀抵着肩膀,完全沉浸在创造的世界里。阳光从高高的窗户斜照进来,在他沾了铅笔灰的手指和她柔顺的发丝上跳跃。空气中只剩下笔尖摩擦纸张的沙沙声,以及两人为某个细节点极快切换的低语讨论、争论乃至达成共识后的短促轻笑。他们之间似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能量场,相互激发,相互弥补。许清瑶天马行空的想法在江韵华的技术支撑和空间构型能力下逐渐落地;而江韵华缜密、偏理性的思路也被许清瑶极具共情力的想象持续点燃和拓展,跳脱出纯粹参数的桎梏,触摸到了更温暖人心的表达边界。

 偶尔,当他们的争论达到某个小小的白热化点时(比如许清瑶坚持某个人物剪影的头发丝弧度必须再飘逸0.5毫米),江韵华会被气得想挠头,而许清瑶则会梗着小脖子瞪他。但下一秒,当江韵华尝试了她那个细微到变态的要求,发现视觉效果果然因那一点点变化而更为灵动时,他又会忍不住笑着吐槽:“许清瑶,你真的有强迫症晚期……但不得不说,这该死的艺术直觉真准。” 许清瑶则会回以一个“那当然”的得意小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