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实验室的绿意与雨天的咖啡香
阳春三月的午后,阳光正好,透过生物实验室那排巨大而洁净的窗户,洒下大块大块明亮温暖的光斑。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味道,混合着泥土的微腥和植物特有的清新气息。窗台上、置物架上、专用光照培养箱里,满满当当地摆放着各种形态各异的盆栽——叶片肥厚碧绿的多肉、叶片边缘带着精致小苗的落地生根、细长垂落的绿萝、以及一株株正在培养皿中展现出不同生长状态的豌豆苗。整个实验室被盎然的绿意包围,生机勃勃。
林雪萍今天没穿往常规整的职业套装,而是一身清爽的浅杏色针织衫配米色休闲裤,头发松松地挽了个髻,几缕碎发落在颈边,增添了几分柔和。她正微微俯身,专注地指导着面前的学生。
“对,就是这个角度,光敏传感器的固定位置一定要精准,距离植株顶端保持恒定五厘米,不能有丝毫偏差。环境变量的微小扰动都可能干扰最终数据的可靠性,尤其是在这种需要高度精准度的自主研究项目中。”林雪萍的声音清晰而温和,指尖轻轻点了点许清瑶手中正在小心调整位置的微型传感器支架。
许清瑶连连点头,秀气的眉毛因为认真而微微拧着。她穿着一身干净的白色实验服,卷起的袖口露出纤细的手腕。为了校科技创新大赛准备的“不同光质对多肉植物叶绿素合成与显色影响的智能监测研究”项目已经到了搭建自主实验装置的关键阶段。实验台上散落着各种导线、传感器、不同颜色的Led灯珠和一块主控板。这个项目的创意就源自林雪萍一次课堂上提及的光合作用拓展知识,当时她在笔记本角落随手画的构想草图,如今正在导师的帮助下一点点变成现实。
“嗯,林老师,我明白了,恒定和精准是核心。我再用水平仪校准一下。”许清瑶的声音透着严谨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这是她第一次独立承担一个需要如此技术含量的项目,每一步都力求完美。
“很好,细心点。”林雪萍赞许地看着她,又补充道,“控制逻辑的程序模块都测试过了吗?不同光质的切换时间点、光照强度的精确控制,这些是实验自动化运行的神经中枢,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昨晚江韵华帮我跑了两遍代码模拟测试,找到了两处逻辑嵌套错误,都改好了。”许清瑶下意识地回答,脸颊微微红了一下,随即补充,“他…他刚好对嵌入式这块比较熟。”提到这个名字时,她眼神里飞快地掠过一丝光芒,快得几乎捕捉不到,但林雪萍却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份依赖和信任。
“噢?”林雪萍不动声色地挑了下眉,唇边弯起一个意味深长的弧度,“他还挺热心。也好,多一个人把关更稳妥。”
她直起身,目光扫过窗台上一排沐浴在自然光下、色彩各异的实验多肉植物,又看了看许清瑶刚搭建好的装置雏形。“你的选题很有实践意义,能拿到真实世界的数据非常有价值。如果这个模型跑通了,得到的数据足够详实清晰,甚至可以尝试申请个小专利,对未来升学也是个漂亮的履历点。”她的目光带着鼓励和欣赏。作为老师和学姐,她太清楚这样的实践经历对于一个高中生而言意味着什么。同时,看着许清瑶专注投入、克服难题的样子,她也仿佛看到了当年执着于某个课题的自己。这份热爱本身就值得呵护。
许清瑶听罢,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如同夜空中最璀璨的星星,带着纯粹而炽热的光芒:“真的吗?谢谢林老师!我一定会尽全力把它做好!”她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干劲更足了。
就在这时,林雪萍放在实验台边缘的手机震动了一下。屏幕亮起,显示一条微信消息,发信人备注是简洁的“明华”:
【建筑设计所门口那家新开的精品咖啡,下午四点去坐坐?老位置。】
【(附带一张夕阳余晖透过玻璃洒在深棕色木桌上的图片,桌上放着一本摊开的建筑草图册)】
林雪萍的心湖像被投入了一颗小石子,轻轻漾开一圈涟漪。指尖在屏幕上停留了两秒,迅速回道:
【好。五点左右到实验室可能还要扫尾。】
那边几乎是秒回:
【不急。等你。】
简单的字句,却像一缕暖风,悄无声息地抚平了她指导学生时的紧张神经,连带着实验室里的消毒水气味都似乎柔和了几分。她将手机轻轻扣在桌面,指尖仿佛还残留着屏幕的微温。
与此同时,城市另一端,江明华的工作室内。
这里不同于实验室的植物芬芳和消毒水味,空气里弥漫的是油墨纸张的味道、淡淡的咖啡香和一种经过精密计算的秩序感。大块的落地玻璃将室外的喧嚣隔开,只留下充足的自然光。靠墙立着几个巨大的开放式书架,塞满了各种建筑设计图册、规范手册和建筑模型。几个年轻设计师正围着一张大桌子低声讨论着图纸细节。
江明华一身简洁的深灰色衬衫,袖子挽到手肘,露出线条流畅的小臂。他背对着门口,站在一块巨大的立式白板前。白板上画满了立体结构的草图和密密麻麻的数据标注。他正全神贯注地给实习生讲解一个关键节点的三维空间处理。
“这里的空间穿透感要强调轻盈和视觉引导,而不是单纯为了透而透。你要考虑人流动线在这个区域的微妙转折……”他修长的手指捏着一根细长的黑色马克笔,在白板上迅速勾勒出几条精准的辅助线,动作流畅而充满力量感。
“……所以,这里的力学支撑点必须做偏移调整,用这个二级悬挑结构来平衡视觉重心,同时保证安全冗余度。”他边说边快速计算着几个数字,心算的速度极快。实习生在一旁飞快地记录着,眼神里满是钦佩,连连点头。
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江明华像是背后长了眼睛,没回头,声调不变地继续讲:“张工,东区规划局的意见传真放在我右手边蓝色文件夹里,我十分钟后看。”
“好的,江工。”一个设计师应声,把文件夹轻轻放在指定位置。
“哥!”
熟悉的声音带着点大大咧咧,是江韵华。他也穿着件类似的格子衬衫,头发被风吹得有点乱,书包松松垮垮地甩在一边肩膀上,怀里抱着一个看起来就很高阶的、装着主板和零部件的银色箱子。
江明华这才转过身,看到弟弟,紧绷的下颌线放松了些许:“今天这么早?”
“下午是公共选修课,老师临时有事取消了。”江韵华把箱子小心放在旁边空闲的桌子上,发出一声闷响,“喏,你要的最新款集成开发板,还有高速摄像头模组。跑了好几个地方才配齐。”他喘了口气,眼神却不由自主地飘向刚才江明华正在讲解的白板图纸,“咦?这结构……有点意思啊!”他凑上前,目光瞬间被那复杂的空间关系吸引。
“嗯,刚帮刘涛他们梳理了一下这个公共艺术中心中庭的结构难题。”江明华随手递给他一瓶冰镇的苏打水,自然地介绍道,“你眼前这一块,就是刚说的那个关键力学平衡点。”
江韵华拧开瓶盖猛灌了几口,冰凉的液体滑入喉咙,缓解了他的燥热。他眯起眼睛,一手撑着桌沿,一手摩挲着下巴,盯着图纸仔细看了半分钟:“哥,你这里用二级悬挑……是不是考虑这个方向上的侧向力也增大了点?那个艺术装置本身不规则,风阻模拟数据够详尽吗?”他指着图纸上的一个位置,提出了一个相当专业的问题。
江明华目光中闪过一丝讶异和欣慰。弟弟虽然还在读高中,但自小受他熏陶,又在工作室耳濡目染,对建筑结构和力学平衡的敏感度远超同龄人,甚至超过了很多刚入行的新人。
“风阻数据是准确的,模拟过了。”江明华赞许地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能一眼抓住这个关键点,说明这段时间没白来。这就是我想借你这双‘火眼金睛’的地方。”他指了指江韵华刚刚放下的箱子,“艺术中心有个角落想嵌入一个‘生长的光’的互动数字装置,构想是通过感应人流速度与密度,动态改变光影形态和色彩。控制逻辑需要高效嵌入,视觉冲击力和数据反馈的实时性要求很高。怎么样,有没有兴趣用你刚弄来的宝贝,帮我搭个初期模型和底层控制框架练练手?当然,有偿。”
江韵华的眼睛“唰”地亮了,像探照灯一样。没有哪个技术控能拒绝一个真实的、酷炫的工程挑战,尤其是这种融合了建筑美学与前沿科技的。“真的?哥!没问题啊!什么时候要?方案构想书给我看看?”他瞬间兴奋起来,刚才送东西的一点小怨念烟消云散。他骨子里那份对复杂系统的挑战欲和江明华简直如出一辙。
“就知道你行。”江明华眼中带着了然的笑意,从桌上厚厚一叠文件中抽出一个浅蓝色的文件夹递给弟弟,“构想都在里面,细节可以自由发挥,但核心交互逻辑不能变。你先熟悉一下,下周开始动工。算你工作室的短期项目助理,酬劳按工作室实习生标准。”他给出了一个既尊重劳动又有实际价值的提议。
江韵华如获至宝地接过文件夹,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嘴里已经开始自言自语:“动态光影……多传感器融合……响应延迟必须控制在毫秒级……有意思!”他完全沉浸在了对新挑战的构思中。能在哥个权威又充满创造力的工作室做项目,对他而言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认可和动力。他甚至已经开始在脑海里规划如何调用许清瑶项目里那块刚调试好的高速图像采集板了——物尽其用嘛。
天色不知何时暗了下来。铅灰色的云层低低地压在城市上空,积聚的水汽仿佛随时要倾泻而下。一阵凉风打着旋儿吹过工作室外光秃秃的梧桐树枝,发出呜呜的低鸣。
林雪萍看了一眼窗外开始阴沉下来的天空,又看了看腕表。指针指向下午四点三刻。实验室里,许清瑶的实验装置主体已经基本搭建完毕,正在进行最后的线路整理和初始参数设定。女孩额头上沁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神情却异常专注和明亮。
“好了,瑶瑶,”林雪萍出声打断她,声音温和,“基本框架很好了。今天是初始化,不需要立刻启动完整流程。剩下的固定工作和初始测试,可以明天再做。今天的进度已经超出预期了。”
许清瑶从高度集中的状态中回过神,这才感觉到肩膀的酸痛,长长舒了口气,脸上露出一个混合着疲惫和巨大成就感的笑容:“谢谢林老师!今天收获太大了!我感觉……好像真的离我想做的那个项目更近了!”她看着台上那由无数线缆和精密模块组成的装置,眼中闪烁着热爱与渴望交织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