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不清的解毒丸 作品

第846章 时空环境保护行动的全球联动

深秋的1967年国际生态保护总部,巨大的圆形会议桌旁,坐着来自60多个国家的环境部长与生态专家。桌面中央的全息投影,正展示着全球时空生态地图——红色区域标注着生态脆弱带,蓝色光点代表已建成的跨国保护区域,绿色线条则是正在推进的生态修复工程。江浅穿着印有“全球生态守护”标识的深蓝色正装,手持激光笔,指向地图上1913年雾灵山与1938年湿地相连的区域:“这里是时空能量交汇的核心地带,却因人类活动和时空能量波动,面临着物种减少、土壤退化的问题。今天,我们需要共同制定目标,让全球力量联动起来,守护这片‘时空生态枢纽’。”

会议现场,各国代表展开热烈讨论。巴西环境部长指着亚马逊雨林区域的红色预警:“我们的雨林监测数据显示,近五年时空能量紊乱导致雨林碳吸收能力下降12%,需要各国共享‘时空能量调节技术’,帮助我们稳定雨林生态。”中国代表立刻回应:“我们在1913年雾灵山研发的‘地脉能量稳定装置’已通过实践验证,能有效调节局部时空能量场,会后可派技术团队前往巴西,结合雨林生态特点优化设备。”经过三天的磋商,各国共同签署《全球时空生态保护公约》,明确未来五年目标:建成10各跨国界生态保护区,将时空生态脆弱区面积减少30%,濒危物种保护率提升至85%,并约定每季度召开视频会议,评估行动计划执行效果。

公约签署后,首个跨国生态保护项目——“亚欧时空生态走廊”迅速启动。该走廊连接1913年中国雾灵山、1938年波兰湿地、1967连德国黑森林,覆盖三国交界的5000平方公里区域,旨在保护迁徙物种的时空迁徙通道。在项目启动现场,中、波、德三国的生态团队共同安装“时空生态监测桩”——这种银色的柱状设备,能同时监测土壤肥力、水质、时空能量波动及物种活动轨迹,数据实时同步到三国共享的“全球时空生态监测平台”。

中国生态专家周博士蹲在监测桩旁,调试设备参数:“这个监测桩的核心芯片,融合了1913年的地脉感应技术和1967年的量子传感技术,能精准捕捉到朱鹮等迁徙鸟类的时空活动信号。”波兰生态学家安娜指着远处的湿地:“去年,我们发现朱鹮的迁徙路线因时空能量紊乱偏移了20公里,导致部分幼鸟无法抵达繁殖地。有了这个监测网络,我们能提前预警能量异常,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德国专家补充道:“我们还在走廊沿线设置了‘时空能量缓冲带’,种植能调节能量场的特有植物,为迁徙物种打造安全的‘生态驿站’。”

半年后,“全球时空生态监测平台”传来好消息:朱鹮的迁徙路线回归正常,幼鸟存活率较去年提升40%。在平台的实时影像中,能看到成群的朱鹮掠过湿地,停落在“生态驿站”的树梢上。江浅在季度评估会议上展示着数据:“这证明跨国联动保护的有效性。下一步,我们要把这种模式推广到非洲萨赫勒地区和南美洲亚马逊流域,让更多迁徙物种拥有安全的‘时空通道’。”

除了地面监测网络,“全球时空监测卫星群”的投入使用,让生态监测实现了“天地一体”。在1967年的卫星控制中心,工作人员正盯着巨大的显示屏,上面显示着卫星传回的全球生态数据。“江主任,卫星监测到1938年战地遗址周边的时空能量出现异常波动,伴随土壤沙化加速,可能引发小规模沙尘暴。”监测员小李指着屏幕上的黄色预警区域说。江浅立刻通过视频会议,连线当地生态团队和周边三国的应急小组:“我们将启动‘时空生态应急响应预案’,中国团队提供‘能量固沙装置’,俄罗斯团队调派防风林苗木,蒙古团队协助现场施工,务必在一周内控制沙化趋势。”

三天后,1938在战地遗址的沙化区域,三国团队正紧张忙碌。中国工程师王工操作着“能量固沙装置”——这台形似推土机的设备,能释放温和的时空能量波,将松散的沙粒凝结成稳固的“沙结层”,同时激活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你们看,装置走过的地方,沙子已经不再流动,微生物开始分解土壤中的养分,为后续种植苗木打下基础。”王工对身边的俄罗斯队员说。俄罗斯队员则驾驶着植树机,将耐旱的樟子松苗木精准栽种在“沙结层”上:“这种苗木经过时空基因优化,能在能量波动区域正常生长,三年就能形成防风林带。”经过一周的协作,沙化区域成功被控制,卫星监测显示,该区域的时空能量波动逐渐恢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