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6章 时空历史研究的深入与成果应用
深秋的1967年时空历史研究院,古籍修复室与科技实验室仅一墙之隔。一侧,历史学家周教授正戴着放大镜,小心翼翼地整理1913年的《商埠经济档案》,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当年某地区商铺数量、贸易额的变化;另一侧,科研人员小林操作着“时空能量追溯仪”,屏幕上跳动的蓝色波形,正还原着百年前该地区的地脉能量波动轨迹。江浅穿着白大褂,穿梭在两室之间,手里拿着对比分析表,对周教授说:“您看,档案里1913年3月商铺数量突然增加30%,而能量追溯仪显示,同一时期该地区的时空能量波动出现了一次温和峰值,这会不会不是巧合?”
周教授放下手中的档案,凑到屏幕前仔细查看:“这个发现很有意思!当年县志里记载,那片区域突然涌现出一批经营丝绸、茶叶的新商铺,大家都以为是运河通航带来的红利,但始终没解释清为何集中在3月爆发。如果能证实能量波动与经济变革的关联,就能填补这段历史研究的空白。”为了验证猜想,团队决定启动“时空历史溯源项目”,将1913年该地区的经济数据、人口流动记录,与时空能量波动曲线、地脉节点分布进行全方位比对。小林通过算法将档案中的文字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图表,周教授则带领学生查阅同时期的私人日记、商会账簿,寻找更多佐证。
三个月后,在项目研讨会上,周教授展示了一张叠加图:“你们看,红色曲线是商铺数量变化,蓝色曲线是时空能量波动,两条曲线的峰值、谷值几乎完全重合!更关键的是,我们在能量峰值出现的地脉节点附近,发现了当年新建的‘商会会馆’遗址,这说明古人可能早已感知到能量稳定区域更适合聚集经营,只是没形成系统认知。”科研团队负责人李博士补充道:“我们用‘时空场景重构技术’还原了当年的场景,发现能量稳定区域的商铺,货物保存时间更长,客流量也比其他区域多20%,这可能是因为温和的时空能量改善了环境舒适度,间接促进了商业活动。”这个发现不仅刷新了学界对1913对区域经济变革的认知,更让“时空因素影响社会发展”从假说变为有据可依的结论。
随着研究的深入,团队还发现了更多隐藏在历史背后的时空关联。在梳理1938查战地防御工程档案时,他们注意到,当年战士们凭经验修建的战壕、掩体,恰好避开了时空能量紊乱区域。“你们看这张1938年的战地地图,”周教授指着标注防御工事的区域,“这些工事所在的位置,即使经历炮火轰炸,坍塌率也比其他区域低15%。我们用‘地脉结构探测仪’扫描,发现这些区域的地脉节点分布密集,形成了天然的‘能量支撑层’,增强了土壤稳定性。”江浅立刻意识到,这些研究成果能为现代工程建设提供宝贵参考:“如果把这些历史数据整合起来,建立‘时空稳定区域数据库’,就能为城市规划、重大工程选址提供科学依据,减少地质灾害风险。”
很快,“时空历史成果应用中心”正式成立,首个合作项目便是1967年新城规划。在规划会议上,江浅团队提交的“时空历史分析报告”引发热议。报告中,他们结合1913年、1938年的地脉能量数据,标注出城市范围内的“时空稳定区”“潜力区”“敏感区”。“根据历史数据,城东这片区域,百年间时空能量波动始终保持在温和区间,且从未发生过地质灾害,适合建设医院、学校等重要民生设施;而城南靠近老河道的区域,历史上多次出现能量紊乱,建议规划为绿地公园,避免建设高层建筑。”江浅指着地图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