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不清的解毒丸 作品

第808章 时空教育教材的编写与推广

初秋的1967年教育研发中心,会议室的长桌上铺满了各类资料,来自1913年、1938年、1967年的教育专家、科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围坐在一起,正为时空教育教材的编写展开热烈讨论。江浅拿着一份厚厚的大纲,指着上面的章节标题说:“这套教材要兼顾科学性与趣味性,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激发他们对时空领域的探索兴趣。咱们分三个板块编写——时空科学理论、时空历史文化、时空技术应用,每个板块都要结合具体案例和实践活动,让不同时空的学生都能看懂、学会。”

1913年的小学教师周老师,看着大纲上“时空科学理论”章节,有些担忧地说:“江主任,1913年的孩子大多还在学习基础算术和语文,直接讲‘时空能量波动’‘星门原理’会不会太抽象?他们可能很难理解。”江浅笑着回应:“这一点我们考虑到了,针对不同时空的教学需求,教材会配备‘分层教学指导手册’。比如1913年的版本,会把抽象的理论转化成小故事和手工实验;1967年的版本,则会加入更多数学公式和物理模型,满足学生深入探究的需求。”

科研专家陈博士补充道:“我们会在教材里穿插各时空的真实案例,比如1913年雾灵山的地脉能量观测、1938年战地星门的修复过程、1967年时空穿梭舱的研发故事,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件理解抽象概念。”经过三个月的反复打磨,一套涵盖小学到高中阶段、适配不同时空教学需求的《时空教育通识教材》终于编写完成。

在1913年的序能学堂村小学,四年级的课堂上,李老师正用教材给学生们讲解“时空能量”。她拿出教材里附带的“地脉能量模拟盒”——一个透明的塑料盒,里面装着彩色的细沙和小磁铁,磁铁代表“地脉节点”,细沙则模拟“时空能量”。“大家看,当我们移动磁铁,细沙会跟着改变形状,这就像地脉节点的变化会影响时空能量的流动。”李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讲着教材里的故事,“1913年夏天,雾灵山的地脉节点发生轻微偏移,村里的序能稻长得特别快,这就是时空能量变化带来的影响。”

学生阿明好奇地举起手:“李老师,那我们能像控制磁铁一样,控制地脉能量吗?”李老师笑着点头,拿出教材配套的“序能符文手工包”:“当然可以!咱们今天就来做‘简易序能符文’,把它贴在书桌旁,就能感受到微弱的能量流动啦。”孩子们立刻兴致勃勃地动手制作,用彩纸剪出教材上的符文图案,再涂上特制的荧光颜料。阿明剪得格外认真,还在符文边缘加了自己设计的花纹:“我要把这个符文送给爷爷,他是地脉守护者,说不定能帮上忙!”

课后,李老师在教学日志里写道:“教材里的故事和手工实验太有用了,以前讲‘时空’,孩子们总觉得是神话传说,现在通过动手操作,他们不仅理解了概念,还对身边的地脉能量产生了浓厚兴趣。”

与此同时,1967年的市重点中学高一课堂上,张老师正用教材讲解“时空穿梭的数学原理”。黑板上投影着教材里的“时空坐标模型”,张老师指着模型说:“大家看,要实现从1913年到1967年的穿梭,需要精准计算两个时空的坐标差值,运用勾股定理算出最短路径,再结合相对论公式调整能量输出参数。”说着,他让学生们拿出教材配套的“时空计算模拟器”,通过输入不同参数,观察穿梭舱的运行状态。

学生小宇在模拟器上输入数据后,发现穿梭舱出现了“能量过载”的提示,他皱着眉头请教张老师:“老师,我按照教材上的公式计算了能量参数,为什么还是会过载?”张老师走过去,看着他的计算过程说:“你忽略了1938年的时空能量断层影响,教材第38页有相关案例,要在公式里加入‘能量缓冲系数’,你再试试。”小宇立刻翻到教材对应章节,重新计算后输入参数,模拟器上的穿梭舱终于平稳运行。“太神奇了!原来理论计算和实际情况要结合这么多因素。”小宇兴奋地说,旁边的同学也围过来,讨论着如何优化参数让穿梭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