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5章 时空科学研究院的成立
深秋的1967年科技园区,一座形似“星门”的建筑在晨光中格外醒目——这是各时空联合打造的时空科学研究院,建筑外墙镶嵌着1913年的桃木石材与1967年的特种玻璃,正门上方的“时空科学研究院”牌匾,由1938年的军工钢材锻造而成,镌刻的文字在阳光下泛着银蓝色的序能光泽。今天,研究院落成仪式在此举行,来自1913年、1938年、1967年的顶尖科研人才与守护者齐聚门前,脸上满是期待与自豪。
江浅作为研究院发起人与首任院长,站在台阶上,看着人群中熟悉的面孔——1913年的序能研究泰斗周老先生,手中还握着那本泛黄的《地脉序能图谱》;1938年的战地星门修复专家赵工程师,胸前别着当年抢修星门时获得的勋章;1967年的时空能量计算权威李博士,怀里抱着刚打印好的“时空模型参数表”。“从今天起,这里将成为探索时空奥秘的‘桥头堡’,”江浅的声音铿锵有力,“我们打破时空界限,汇聚智慧与力量,既要解开过去的谜题,更要为人类未来开辟新的可能。”
走进研究院内部,各类先进设施让人惊叹。一层的“时空数据中心”里,数十台超级计算机日夜运转,屏幕上跳动着各时空的地脉能量数据、星门运行参数和时空波动曲线。1967年的数据工程师小张正调试系统,他指着屏幕对身旁1913年的学徒阿明说:“这些数据来自咱们在三个时空布设的200多个监测点,能实时捕捉时空能量的细微变化,以后你跟着我学习数据建模,就能从这些曲线里发现规律。”阿明瞪大双眼,看着屏幕上不断刷新的数据,兴奋地说:“以前在学堂里只能靠书本推测,现在有了这么多真实数据,一定能更快掌握序能运行的奥秘!”
研究院的核心区域,是位于三层的“跨时空实验室”。这里分为序能应用、星门技术、时空稳定三个研究区,每个区域都配备了融合各时空优势的实验设备。在序能应用区,1913年的周老先生正与1967年的材料专家合作,研究“序能晶体的高效提纯技术”。实验室里,周老先生用传统的“地脉引能法”,将桃木导管插入特制的能量容器,1967年的专家则启动“低温等离子提纯仪”,通过精准控制温度与压力,去除晶体中的杂质。“老祖宗的方法能精准引导序能,现代技术能高效提纯,两者结合,晶体纯度能提升30%!”周老先生看着仪器上显示的纯度数值,欣慰地说。1967年的专家也笑着回应:“您的‘地脉引能法’帮我们解决了提纯时能量流失的难题,这就是跨时空合作的魅力!”
星门技术研究区里,1938年的赵工程师正带领团队拆解一台退役的老式星门控制器。“这是1938年华北战场用过的设备,当年为了让它在炮火中稳定运行,我们在内部加了三层防护钢板,”赵工程师一边拆卸,一边向年轻科研人员讲解,“但现在看来,这种设计太笨重,你们能不能用1967年的轻量化材料,重新设计防护结构?”1967年的机械设计师立刻拿出平板电脑,快速绘制出三维模型:“我们可以用碳纤维复合材料,重量比钢板轻60%,防护性能还能提升20%,下周就能做出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