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9章 时空修复纪念碑的落成
深秋的1967年科技园区,一片开阔的广场上,时空修复纪念碑的主体工程已近尾声。这座由各时空共同建造的纪念碑,高33米,底座呈六边形,分别对应1913年、1938年、1967年等六个关键修复时空,碑身由1938年的军工钢材与1913年的桃木石材拼接而成,表面还镶嵌着1967年提炼的以太序能晶体,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银蓝色光晕。
此刻,1913年的石匠老周正带着徒弟,在碑体西侧雕刻“地脉修复”场景——画面中,守护者们手持序能符文,弯腰加固地脉节点,周围的序能稻子随风摇曳,生机盎然。“这线条得再深些,才能显出守护者们弯腰时的韧劲。”老周拿着刻刀,时不时停下来对比手中的黑白照片,那是1913年地脉修复时留下的珍贵影像。
1938年的退伍军人老赵站在一旁,指着雕刻细节说:“老周,你看这里,当时我们在战壕里传递序能设备,每个人的眼神都带着劲儿,雕刻时可得把这份坚定刻出来。”老周点点头,拿起錾子轻轻敲打:“放心,这纪念碑刻的是咱们所有人的心血,绝不会含糊。”不远处,1967年的工程师小李正操控着激光雕刻机,在碑体东侧刻写参与修复行动的人员名单,名单按时空排序,既有白发苍苍的科研专家,也有二十出头的年轻志愿者。“李工,1938年‘战地星门加固’小组的王建国同志,名字得刻在显眼位置,他当时为了抢修设备,手臂被擦伤还坚持到最后。”老赵走过来,指着名单草稿说。小李立刻调整雕刻位置:“没问题,所有为修复行动出力的人,都该被好好铭记。”
纪念碑的顶端,是一尊由三个时空艺术家联合创作的“时空守护”雕像:一位1913年的老者手持符文,一位1938年的战士紧握序能设备,一位1967年的青年托举着以太序能晶体,三人并肩而立,目光望向远方。雕像的基座上,刻着江浅题写的碑文:“跨时空之界,聚人类之力,以团结为刃,以勇气为盾,终护时空安宁。”
建造过程中,各时空的人们都主动参与进来:1913年的村民们自发运来桃木石材,用传统工艺打磨抛光;1938年的工厂工人加班加点,将军工钢材锻造成合适的弧度;1967年的科研团队则研发出特殊的粘合剂,让不同材质的碑体紧密贴合,历经风雨也不会开裂。“这不仅是一座碑,更是咱们各时空拧成一股绳的见证。”在工地帮忙搬运材料的1913年村民王婶说,她的丈夫曾参与1913年的地脉修复,虽然已经去世,但名字将永远刻在纪念碑上。
落成仪式当天,来自各时空的人们早早聚集在广场上。1913年的孩子们穿着绣有序能符文的新衣,手里拿着自制的纸花;1938年的老战士们胸前佩戴着勋章,身姿挺拔;1967年的青年志愿者们举着“铭记初心,守护未来”的横幅,脸上洋溢着朝气。上午十点,仪式正式开始,江浅缓步走上台,手中捧着一本厚重的《时空修复纪实》,里面记录着每一次修复行动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