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5章 时空科学知识的全民普及
傍晚六点半,1913 年序能学堂村的大槐树下,村民们搬着小板凳陆续聚集,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树干上悬挂的 “序能投影屏”—— 这是 1967 连支援的设备,正播放着跨时空科普节目《时空探秘》。节目里,1967 年的科研人员小张拿着以太序能模型,生动讲解:“大家看,这种银蓝色的能量,就像时空的‘粘合剂’,能让不同时空稳定连接,咱们平时坐的穿梭舱,就是靠它提供动力!”
坐在前排的村民老林,一边看着屏幕,一边用树枝在地上画着能量模型,身旁的孙子小宇好奇地问:“爷爷,那我们能坐着穿梭舱去 1967 年看会飞的汽车吗?” 老林笑着点头:“等你学好学堂里的知识,说不定以后还能自己造穿梭舱呢!” 自从村里安装了投影屏,《时空探秘》成了村民们每晚的 “必修课”,节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直观的实验演示,把复杂的时空科学知识讲得明明白白,就连不识字的老人都能看懂几分。
这样的科普场景,在各时空随处可见。1967 年的电视台,除了《时空探秘》,还推出了《跟着科学家逛实验室》《时空问答大会》等一系列科普节目。在《时空问答大会》的录制现场,来自 1913 年的学生阿明,勇敢地站起来向嘉宾提问:“江阿姨,为什么以太序能在 1913 年的地脉中更容易被发现呀?” 江浅笑着解答:“1913 年的地脉能量还没受到太多干扰,以太序能的纯度更高,就像没被污染的泉水,更容易被找到。” 阿明听完,立刻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他说:“节目里的知识比课本上更生动,我以后要多参加,解开更多关于时空的谜题。”
网络平台则成了年轻人学习时空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1967 年的 “时空科学网” 上,不仅有科普文章、教学视频,还有 “虚拟实验室” 板块,用户可以在线模拟 “时空能量转换”“星门开启” 等实验。1938 年的大学生小李,每天都会在网上学习两小时:“之前觉得时空科学特别深奥,现在通过虚拟实验,亲手操作一遍,一下子就懂了。我还在网上认识了很多喜欢时空科学的朋友,大家经常一起讨论问题。” 平台还开通了 “专家在线答疑” 服务,科研人员会定期上线,为网友解答疑惑,上线半年,累计解答问题超过 10 万条。
科普读物的推广,也让时空科学知识走进了千家万户。各时空联合出版的《时空科学小百科》,分为儿童版、成人版和进阶版,用漫画、故事、案例等不同形式,满足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1913 年的序能学堂,每个学生都有一本儿童版《时空科学小百科》,书中用 “序能小精灵” 的故事,讲解时空科学原理。学生小红读完后,兴奋地对老师说:“老师,我知道为什么序能稻子长得快了,因为它吸收了时空里的‘能量小精灵’!” 老师笑着说:“你说得很对,这本书把复杂的知识变得这么有趣,以后要多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