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6章 年的和平重建工作全面展开
早春的 1938 年华北平原,寒风还带着几分凛冽,但保定城外的公路重建工地已一片热火朝天。数十名工人挥舞着铁锹,将碎石铺在路基上,远处的压路机轰鸣着向前推进,在地面留下平整的印记。工程队队长老周戴着旧军帽,额头上渗着汗珠,却顾不上擦,正对着图纸指挥工人调整路线:“这段路要绕过之前的弹坑区,咱们多铺两层水泥,以后就算下雨也不容易塌陷。”
村民王大叔推着独轮车,运来满满一车水泥,笑着对老周说:“周队长,这路要是修好了,咱们去县城卖粮食就方便多了!之前路不好走,拉一车粮得走大半天,现在有了新路,半天就能到。” 老周停下手中的活,拍了拍他的肩膀:“不光是卖粮,以后城里的物资也能更快运到村里,咱们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这场基础设施重建,不仅修复公路,还包括铁路、桥梁和供水供电系统 —— 在政府的统筹规划下,各地成立 “重建工程局”,调集人力物力,仅三个月就修复了受损公路 500 多公里,恢复铁路运输线路 3 条,让中断已久的物资运输重新畅通。
城市里的建筑修复工作同样紧锣密鼓。北平城内,被战火损毁的四合院正在进行修缮,工匠们用传统的榫卯工艺修复房梁,再换上新的青瓦和门窗。居民李大爷站在自家院门前,看着工匠们忙碌的身影,眼眶湿润:“之前房子被炮弹炸得破破烂烂,我还以为再也回不来了,现在政府出钱帮咱们修,真是太感谢了!” 负责修缮的工程师小张走过来,递给他一张修缮图纸:“李大爷,您看这是咱们的修复方案,保留了四合院的传统格局,还加了防雨的排水系统,以后住着更舒服。” 李大爷接过图纸,连连点头:“好!好!这样既保住了老房子,又方便了生活,太贴心了。”
农业恢复是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河南安阳的农村,政府派来的农业技术员正指导农民开垦荒地。技术员小赵蹲在田埂上,手把手教村民使用改良后的农具:“这是 1967 年支援的序能犁,比传统犁省力,还能深耕土壤,让庄稼长得更好。” 村民老张握着犁把,试着犁了一小片地,惊喜地说:“这犁真好用!之前开垦一亩荒地要两天,现在一天就能搞定,今年肯定能多种几亩小麦。”
为鼓励农业生产,政府还出台了 “垦荒补贴政策”—— 农民开垦荒地,每亩可获得 5 斤种子和 2 块钱补贴;粮食丰收后,政府以高于市场价 10% 的价格收购。政策一出,农民们的积极性高涨,仅一个月就开垦荒地 3000 多亩。在村口的粮站,村民们排队出售丰收的小麦,粮站负责人一边过秤一边说:“今年的小麦产量比去年高了两成,照这样下去,咱们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