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4章 江浅的新使命与展望
初冬的 1967 年科技园区,跨时空资源整合中心的会议室内,江浅正对着三维投影屏,与 1913 年的老者、1938 年的赵队长讨论资源调配方案。屏幕上,1913 年的序能石产量、1938 年的矿产储备、1967 年的科技设备库存数据实时滚动,形成一张动态的 “跨时空资源网络图”。“目前 1913 年序能学堂扩建需要 50 套智能教学设备,1938 年的军工转民用工厂需要 30 台精密机床,咱们可以从 1967 年的闲置设备中调配,再由 1938 年提供运输支持。” 江浅指着屏幕上的资源流向箭头,“这样既能避免资源浪费,又能快速满足各时空需求。”
1913 年的老者看着屏幕上的设备清单,点头赞许:“之前学堂扩建缺设备,咱们只能靠手工制作简易教具,现在有了跨时空调配,孩子们很快就能用上智能设备,学习效率肯定能提升。”1938 年的赵队长也补充道:“我们的工厂正缺精密机床,要是能尽快调配到位,下个月就能投产民用农具,支援 1913 年的序能农耕。” 这场会议后,跨时空资源调配平台正式启动,仅半个月就完成了 120 件设备、500 吨矿产的调配,为各时空发展注入新动力。江浅看着平台上不断更新的调配记录,感慨道:“整合资源不是简单的‘转移’,而是要让每一份资源都用在刀刃上,真正服务于各时空的发展需求。”
搭建跨时空学术交流平台,是江浅新使命中的另一重要目标。在科技园区的网络实验室,科研团队正调试 “时空学术云平台”—— 平台支持 1913 年的古籍扫描上传、1938 年的战地科研报告分享、1967 年的学术论文发布,还设有 “实时研讨室”,供不同时空的学者在线交流。江浅坐在电脑前,点击进入 “序能研究研讨室”,1913 年的小郑正上传最新的《序能艾草种植实验报告》,1967 年的艾伦则在评论区留言:“报告中提到的‘序能浓度与生长速度关系’,与我们实验室的研究结论高度一致,建议后续可以开展联合实验。”
小郑看到留言,立刻回复:“太好了!我们正想研究不同土壤类型对序能艾草的影响,要是能得到 1967 年的土壤检测技术支持,实验会更精准。” 江浅笑着加入讨论:“平台后续会设立‘联合研究项目申报通道’,符合条件的项目可以申请跨时空科研基金,咱们一起把序能研究推向深入。” 平台上线一个月,就吸引了三个时空的 200 余名学者注册,发布学术成果 150 余项,促成联合研究项目 23 个。在平台的 “首期学术峰会” 上,江浅说:“学术交流没有时空界限,这个平台就是要打破隔阂,让不同时空的智慧碰撞出更多火花,推动时空科学不断进步。”
在推动时空科学普及的同时,江浅也始终记得传递 “吸取危机教训” 的理念。在 1967 年的一所大学,江浅站在讲台上,向学生们展示时空修复时的珍贵影像 —— 画面中,守护者们受伤的手掌、被混沌能量破坏的村庄、科研人员熬夜研究的场景,都让台下的学生们屏息凝神。“时空修复的胜利来之不易,” 江浅的声音带着沉重,“混沌能量的爆发,源于人类对时空规律的忽视;而修复过程中,无数人付出了汗水甚至鲜血。我们发展时空科学,不是为了征服自然,而是要与自然和谐共生,用科技守护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