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9章 国际合作的深化与拓展
深秋的荷兰鹿特丹港,巨型货轮 “和谐号” 正缓缓靠岸,船上装载着来自 12 各国家的生态修复物资 —— 中国的序能艾草种苗、德国的微生物降解设备、巴西的防腐木材,这些物资将通过港口转运至欧洲各地,用于治理时空修复后残留的混沌能量污染。港口负责人范德萨站在指挥塔上,看着工人有序卸载物资,对着对讲机感慨:“要是在以前,跨国调运这么多物资至少要三个月,现在有了‘国际合作快速通道’,半个月就能到港,效率太高了!”
这高效的协作,源于时空修复行动中各国建立的 “应急合作机制”。当时,混沌能量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土壤污染、植被枯萎等危机,单一国家的资源和技术根本无法应对。中国环境专家李教授还记得,两年前他带队赴北欧治理森林污染时,因缺乏当地土壤数据,修复工作一度停滞:“后来通过‘国际环境数据共享平台’,我们快速获取了瑞典、挪威等国的土壤样本数据,才制定出精准的‘分层修复法’。” 如今,这一机制已从应急转向常态化,升级为 “全球可持续发展合作框架”,覆盖环境保护、文化交流、科技研发等多个领域,成为构建和谐国际秩序的重要支撑。
在非洲肯尼亚的马赛马拉草原,一场跨国生态修复工程正火热推进。中国工程师团队带着蓄能灌溉设备,与当地牧民、法国生态专家共同搭建 “序能生态围栏”。围栏立柱采用 1938 年改良的防腐工艺,表面缠绕着中国培育的序能藤蔓 —— 这种藤蔓不仅能吸收空气中的微量浊能,还能为牛羊提供高蛋白饲料。牧民奥马尔蹲在藤蔓旁,看着新芽从藤蔓节点冒出,激动地握住中国工程师的手:“以前草原沙化严重,我们每年都要迁徙好几次,现在有了这围栏,沙子不跑了,草也长得旺,以后再也不用过颠沛流离的日子了!” 法国专家玛丽则在围栏顶部安装智能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能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和植被覆盖率,数据通过卫星直接传输至 “全球生态协作中心”:“只要传感器显示数据异常,中心会立刻调配专家和物资,确保修复效果不反弹。”
这样的跨国合作场景,如今在全球各地随处可见。在东南亚的湄公河流域,中、泰、老、柬四国联合组建 “流域治理联盟”,用中国的序能净化技术清理河道污染,用泰国的生态养殖技术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在北美洲的五大湖区,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共同建立 “湖区生态监测网”,通过无人机巡航和水下传感器,实时监控水质变化,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污染问题。“以前各国都只关注自己境内的环境问题,现在明白生态是一个整体,只有携手合作,才能守护好共同的家园。” 加拿大环境部长在联盟会议上的发言,道出了各国的共同心声。
国际合作的深化,不仅体现在环境保护领域,更延伸到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初冬的意大利佛罗伦萨,“跨时空国际文化节” 正如火如荼举行。在圣母百花大教堂前的广场上,来自中国的剪纸艺术家正现场创作 —— 他手中的剪刀在红纸上翻飞,剪出的 “序能神兽” 图案,经 1967 年研发的 3d 投影技术投射,竟在墙面形成动态的能量流,引得围观民众阵阵惊叹。“这是将中国 1913 年的传统剪纸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创新尝试。” 艺术家向观众介绍,“我们还和埃及艺术家合作,用他们的战地素描技法,绘制了‘时空修复史诗’长卷,让不同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