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 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春日的阳光透过 1913 年序能学堂的木窗,洒在孩子们摊开的《时空基础图谱》上。小郑穿着素色长衫,手持桃木教鞭,指着图谱中五怨器能量流的螺旋轨迹:“大家看,当年守护者们就是靠这样的能量配合,才稳住了时空裂缝。今天咱们的实践课,就来模拟‘木水能量协作’—— 两人一组,用序能石引导能量,让它顺着这根棉线流动,谁能让能量流持续十秒不中断,就算成功。”
话音刚落,孩子们立刻兴奋地分组行动。扎着羊角辫的阿桃小心翼翼地捧着序能石,搭档阿明则屏住呼吸调整棉线角度,淡青色的能量流在两人的配合下,缓缓顺着棉线爬升。“快了!快到十秒了!” 阿桃小声喊道,手指微微颤抖,生怕能量流中断。当计时器显示 “10 秒” 时,学堂里响起清脆的欢呼,小郑笑着走上前,在两人的作业本上盖上 “序能小能手” 的桃木印章:“这就是团队协作的力量,少了谁的配合,能量流都走不远。”
这场融入时空修复经验的实践课,正是 1913 是教育改革的缩影。战后,序能学堂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除了传统的经史子集,新增了 “时空科学基础”“序能应用实践”“危机应对演练” 三门核心课程。每周三下午的危机演练课上,孩子们会模拟 “浊能残留排查”—— 用简易的能量检测仪在校园里寻找老师提前藏好的 “浊能标记物”,既锻炼了实操能力,又加深了对时空安全的认知。“以前只知道读书识字,现在还能学怎么保护家园。” 阿明拿着检测仪,认真地说,“等我长大了,也要像周老和小郑老师一样,做守护时空的人。”
1938 年的战地学校里,教育改革同样如火如荼。赵队长穿着军装,站在临时搭建的操场上,给学生们上 “危机应对课”:“当年我们在防线抵御混沌残液时,靠的就是‘快速防御阵’—— 大家看,三人一组,用木板和玄铜碎片就能搭起临时防线,既能挡住冲击,又能为支援争取时间。” 说着,他示范如何快速拼接木板,学生们立刻分组模仿,动作虽略显笨拙,却格外认真。
课后,学校还组织学生参与 “战地物资整理” 实践活动 —— 孩子们跟着士兵们一起分类药品、打包粮食,在劳动中学习资源分配与团队协作。12 岁的小嘎子抱着一捆绷带,对身边的士兵说:“之前总觉得保护家园是大人们的事,现在才知道,我们也能帮忙整理物资,为和平出一份力。” 士兵笑着摸了摸他的头:“你们现在好好学习,掌握这些本领,将来才能更好地建设咱们的国家。”
1967 年的城市中学里,教育改革的重点则放在了 “时空科学与创新实践” 的融合上。物理课上,老师不再局限于课本理论,而是带着学生们走进科技园区的 “时空实验室”,近距离观察时空能量转换装置的运行。“大家看这个装置的核心部件,” 老师指着装置中的序能滤网,“它能将地脉序能转化为电能,这里用到的电磁感应原理,和咱们课本上学的知识息息相关,但又结合了时空科学的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