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章 实验前的预演与问题排查
1967 年立冬的清晨,燕山山谷的仪式场地弥漫着霜雾,五怨器的仿制品在淡金色的晨光中泛着冷光。江浅按下指挥中心的启动键,五十台量子光谱仪同时发出嗡鸣,三十名仪式执行者和守护者立刻各就各位 —— 这是大规模实验前的第三十七次预演,也是最接近正式流程的一次全真模拟。
张念站在金怨器旁,指尖的朱砂笔悬在陨铁匕首上方三毫米处。按新调整的流程,她需要在周先生团队敲响西周镇砂爵的第三声余韵中落笔,这个时间差经过计算,能让雷纹的能量传导效率提升 11%。“咚 ——” 青铜爵的第一声轰鸣在山谷间回荡,声波监测仪显示频率稳定在 112 赫兹,与火怨器的基准频率完美契合。但当第二声响起时,张念突然发现朱砂笔的笔尖凝着一滴露水 —— 霜雾让笔锋受潮了。“停!” 她的喊声透过通讯器传来,笔尖的露水落在匕首上,激起一串杂乱的能量火花,“1938 年的林淑仪说过‘笔要燥,心要润’,湿度超过 60% 就得换笔。”
陈默的能量感应贴在此时突然变红,他盯着土怨器玉琮旁的陨铁导管,那里的能量流出现了 0.3 秒的停滞。“第三段导管有问题!” 他的身影在晨雾中疾奔,手指抚过埋在地下的管道接口,能感觉到能量在接缝处像撞了墙的水流般反弹。1913 年的学徒小张立刻带着工具跑来,他用传统方法在接口处补刻了三圈微型雷纹,陈默的感应贴瞬间变回绿色。“是接口的纹路没对齐。” 小张擦着额头的汗,他终于明白工程师老李说的 “闸门要严丝合缝” 是什么意思,“1913 年接水管时,接口错位会漏水,原来接能量管也是一个道理。”
赵队长的士兵们在第三轮预演中暴露了协作问题。当模拟的时空能量冲击袭来时,负责外围警戒的士兵没能及时将数据传给核心区的守护者,导致土怨器的能量盾启动晚了 0.7 秒。“战场上传递敌情靠旗语,这里就得靠感应贴。” 陈默让士兵们手拉手围成圈,将能量感应贴的信号强度调到最大,“你们看,当小李的贴子亮起来时,小王的也会跟着闪 —— 这就是 1967 年的‘能量旗语’。” 第七次练习时,士兵们的感应贴终于形成连贯的信号链,像一串流动的光珠在山谷边缘闪烁。
艾伦在指挥中心发现了更隐蔽的问题。全息屏幕上,1913 年镇砂爵的能量波动与 1967 年量子放大器的输出存在微小的相位差,这个 0.02 秒的错位在小规模实验中可以忽略,但放大到十二组同步仪式就可能引发共振灾难。“把放大器的启动延迟调至 0.02 秒。” 他手指翻飞,将 1913 年青铜爵的声波图谱与放大器的电流曲线叠加,“就像给老式挂钟对时,得让现代设备等一等老物件的节奏。” 调整后的第八次预演中,两种能量波完美咬合,在监测屏上画出一道光滑的银线。
李教授的吟诵团队在处理声纹协同问题时找到了新方法。第三排负责木怨器口诀的吟诵者总比标准节奏慢 0.1 秒,老人让 1938 年的老兵站在队列中间,用青铜哨的短促音作为节拍器。“1938 年在防空洞唱军歌,跟不上节奏的就听指挥的哨音。” 老兵吹出三短一长的哨声,吟诵声立刻变得整齐划一,泛音监测图上的毛刺全部消失,“原来不管是唱歌还是念咒,能让人跟上的就是好拍子。”
最棘手的问题出现在能量调节装置的联动系统。当十二组仪式同时达到能量峰值时,中央控制器突然发出刺耳的警报 ——1967 年的量子放大器与 1913 年的镇砂爵产生了频率冲突,金怨器的能量值瞬间突破安全阈值。江浅果断启动三级预案,让张念用加粗型雷纹分流,陈默的土系能量盾压制,艾伦则远程切断了两组设备的连接。“是频率叠加导致的共振。” 她看着屏幕上交织的红色波形,“就像两个不同调子的喇叭对着吹,声音会变刺耳,能量也会打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