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实验效果的显着提升与分析
1967 年处暑的清晨,国家实验室的分析室里,全息屏幕上的能量曲线像一条被驯服的银蛇,在虚拟坐标上划出优雅的弧线。江浅的指尖悬着 95.7% 这个数字上,指尖的温度让屏幕泛起细微的涟漪 —— 这是第三次实验五怨器能量转化的最终效率,比第二次提升了 6.4 个百分点,距离理论极限仅差 0.3%。“把第一次实验的曲线调出来对比。” 她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当两条曲线在屏幕上重叠时,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第一次的曲线像被狂风撕扯的布条,而这次的则如平静湖面的倒影,两者之间的差距如同跨越了一个时代。
陈默正用三维建模还原守护者能力与五怨器的能量交互。土怨器的玉琮周围,乳白色的光丝形成精密的网格,每个节点都对应着他感知到的能量 “穴位”。“这些‘穴位’在第一次实验中完全处于无序状态。” 他旋转模型,网格突然亮起红光,标出能量最易堵塞的三个点,“守护者的能力就像针灸,精准刺激这些节点,让能量流恢复通畅 ——1938 年陈守义记录的‘点穴镇砂’法,原理竟然完全相同。” 模型显示,仅这一项调整就减少了 4.2% 的能量损耗。
张念的奶奶教案本上,新添了密密麻麻的红色批注。她用不同颜色标注出守护者参与前后的能量变化:金怨器的雷纹在感知能力引导下,能量传导效率提升 17%;火怨器的声纹在共鸣加持下,泛音丰富度达到理想值的 103%;而水怨器的液态金属,在多重能力协同下,双螺旋稳定性提高了 23%。“奶奶写过‘一人计短,众人计长’。” 她指着批注中最密集的部分,那里记录着三位守护者同时介入时的能量峰值,“1938 年的仪式从不是单打独斗,我们现在只是用数据证明了团队协作的力量。”
艾伦的量子计算机生成了守护者能力贡献度图谱。陈默的时空感知占比 37%,主要体现在提前预警;张念的能量传导占比 31%,负责优化仪式操作;小赵的生命能量占比 22%,专注于激活器物潜力;剩下的 10% 则来自三人的协同效应。“这个比例和 1938 年民间仪式的分工惊人相似。” 他放大图谱中的协同区域,那里的能量流呈现出复杂的分形结构,“就像三个乐器演奏同一首曲子,单独听各有特色,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乐章 —— 守护者的能力在协同中产生了 1+1>2 的效果。”
李教授的声纹分析报告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张念的红色光丝与他的声线重叠时,火怨器的能量转化出现了 “量子隧穿” 效应,原本需要三步完成的转化过程被压缩为一步。“这解释了为什么效率会突然跃升。” 声学专家指着频谱图中的量子跃迁痕迹,“守护者的能量就像催化剂,降低了能量转化的‘门槛’——1938 年的法师们可能不懂这些原理,但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借势’的技巧,本质上就是在运用这种效应。”
周先生在检查五怨器表面时,发现了一层新的能量膜。这层膜比之前的更厚、更均匀,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能看到清晰的守护者印记纹路。“这是长期能量共鸣形成的‘保护层’。” 他用探针轻触膜表面,反馈的数据显示其能量传导率提升了 50%,“就像老物件表面的包浆,越用越温润,能量损耗也越来越小。” 他推测,随着实验次数增加,这层膜会变得更稳定,成为五怨器与守护者之间的 “能量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