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实验设计与准备
1967 年清明的国家实验室地下三层,三十吨铅合金钢板正在被吊车吊入预定位置。江浅戴着安全帽,看着钢板之间嵌入的陨铁网 —— 这些从 1913 从两河流域遗址运回的金属丝,能精准吸附时空能量,像给房间穿上了 “防辐射服”。“封闭空间的半径必须是 17.3 米。” 她对着图纸核对尺寸,这个数字来自《五浊阵法》中 “七尺为规,九尺为矩” 的记载,换算成现代单位正好是 17.3 米,“误差不能超过 3 厘米,否则能量场会产生涡流。” 工程团队正在安装空间顶部的能量发生器,三百六十个激光发射器按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每个发射器都能模拟不同强度的时空裂隙。艾伦调试着主控台的参数,屏幕上跳动的能量值与 1938 与张敏记录的长沙大火时空异常数据完全匹配。“当系统显示‘浊度指数 8’时,就相当于中等强度的时沙暴。” 他指着模拟动画,青铜色的能量流在虚拟空间里翻滚,“我们会分三个阶段提升强度,测试五怨器在不同压力下的反应。”
五怨器的放置基座是周先生带领文物修复团队特制的。金怨器的陨铁匕首被固定在玄武岩台座上,台座表面刻着与 1913 年守心环相同的螺旋纹;木怨器的青铜鼎下方垫着三层桐木,每层都用清明前的柳露浸泡过;水怨器的液态金属容器接通了恒温循环系统,水温严格控制在 4.7c—— 这个温度对应古籍中 “寒泉之温” 的描述。“就像给乐器调音,每个细节都得到位。” 周先生用软布擦拭玉琮上的灰尘,土怨器的基座里混入了从重庆防空洞取来的泥土,“1938 年的时砂在这里留下过印记,能让器物更快‘认主’。”
监测系统的安装耗费了团队整整一周。陈默在每个怨器周围布置了八组量子传感器,探头的晶体来自火怨器同款琉璃,能直接 “读取” 能量的语言。“这些传感器每 0.01 秒记录一次数据。” 他蹲在金怨器旁校准探头角度,屏幕上立刻显示出匕首微弱的能量脉冲,“1938 年爷爷靠感觉判断能量强度,现在我们能把它变成看得见的波形 —— 但原理是一样的,都得‘贴’近了才能懂。”
空间中央的仪式台是张念设计的。桃木制成的八边形台子上,用朱砂和纳米时砂混合的颜料画出五芒星阵,每个角都对应着一件怨器的方位。“奶奶的教案本里说,仪式台必须‘接地气’。” 她让人在台子下方埋入五根铜柱,分别连接到实验室的接地系统,“1938 年他们在防空洞画符,总爱找墙角的位置,其实就是在利用大地的导电性。”
挑选仪式执行者的过程比想象中复杂。江浅的筛选标准有三个:能准确吟诵五浊镇法的咒语、手掌温度常年保持在 36.5c(最适合能量传导)、对古籍有至少五年的研究经验。最终入选的五个人里,有张念这样从小研习奶奶手稿的守护者后代,也有研究《五浊镇法》三十年的老学者,还有两位曾参与 1966 年时空裂隙修复的实战专家。
“李教授,您试试这个手势。” 张念给七十岁的文献学家调整手臂角度,老教授的右手食指与中指并拢,按古籍要求形成 “剑指”,但手腕的倾斜度总差 15 度。“就像端着一碗水走路,既不能晃也不能僵。” 张念握着老教授的手腕示范,当角度正确时,监测仪突然发出轻响 —— 两人的能量流形成了完美的闭环,“您看,身体比脑子先记住正确的感觉,就像老木匠不用尺子也能凿出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