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重新审视五浊镇法古籍
1967 年立春的国家图书馆特藏部,恒温恒湿的玻璃柜里,七卷泛黄的《五浊镇法》古籍正散发着陈年樟木的香气。江浅戴着白手套的手指轻轻拂过第三卷的封面,那里有个指甲盖大小的虫洞,边缘还残留着青铜色的粉末 —— 与时空裂隙渗出的时砂成分完全一致。“1938 年张敏记录过类似的痕迹。” 她调出全息对比图,古籍虫洞的形状与当年重庆防空洞发现的微型裂隙惊人相似,“这不是普通的虫蛀,是时空能量侵蚀的痕迹。” 古籍修复专家周先生推来特制的照明设备,冷白色的光束穿透泛黄的纸页,在桌布上投下密密麻麻的暗纹。“乾隆年间的抄本都有这个问题。” 他指着第二卷页脚的螺旋状污渍,“之前以为是墨汁晕染,现在看来……” 他突然用放大镜对准污渍中心,那里隐约可见三个重叠的符号,与守护者印记的核心图案如出一辙,“这些‘污渍’是有规律的。”
张敏的曾孙女张念拿着特制的光谱扫描仪,在第一卷的《镇砂篇》上来回移动。屏幕上的能量波形突然在某段经文处剧烈跳动 ——“旋入五浊,守中为一”。当她念出这段文字时,扫描仪的探头突然自发旋转,在空气中画出与古籍暗纹相同的轨迹。“奶奶的教案本里提过‘五浊’是五种时空紊乱状态。” 她调出数据库里的注解,历代学者都将 “守中” 解释为精神修养,“但能量反应说明,这其实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就像 1938 年的防护口诀。”
陈守义的孙子陈默将左臂的印记贴在第四卷的《辨脉章》上,那些描述 “地脉震颤” 的文字突然浮起,在空气中组成动态的能量流示意图。“1938 年爷爷能‘看见’时空纤维,这些文字其实是给后人的‘说明书’。” 他指着图中五个闪烁的节点,每个节点都对应着现代监测到的时空薄弱带,“‘五浊’对应的不是抽象概念,是具体的地理位置 —— 你看这里标注的‘震泽之眼’,就是现在的太湖时空裂隙。”
古籍中夹着的一张残页引起了艾伦的注意。泛黄的宣纸上,用朱砂画着类似电路板的图案,每个焊点都标着天干地支。他将图案输入量子计算机,系统自动识别出这是五重防护阵的能量循环图,其中某个节点的参数与 1913 年铁匠记录的 “地脉频率” 完全吻合。“这不是巧合。” 他放大图案中的螺旋纹路,“就像 1967 年的芯片设计图,每个线条都有明确的功能,只是古人用的是他们能理解的语言。”
深夜的特藏部,七卷古籍被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中央的空位正好放下那页残页。当江浅将守护者的能量注入残页时,奇迹发生了:古籍上的文字开始流动,在桌布上组成完整的时空防护网,那些之前被忽略的小字注释,正在自动翻译为现代能量学公式。“‘五浊镇法’的核心不是镇压,是平衡。” 江浅的声音带着惊叹,“就像 1938 年的中医调理,不是消灭病灶,是让气血重新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