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不清的解毒丸 作品

第648章 守护者在时空危机决战前的准备

1967 年冬至的北极科考站,冰原上的极光在训练场上投下淡绿色的网。阿武的徒孙阿铁正举着祖传的定星锤,在 - 57c的寒风中练习能量引导。锤头的青铜色光丝与冰面下的时空纤维产生共振,在雪地上画出七圈相互嵌套的螺旋,每个圈的误差不超过 3 厘米。“祖父说过,决战前的训练要像打铁,每锤都得落在点子上。” 他的睫毛上结着白霜,却死死盯着监测屏上跳动的能量波形 —— 那是从 1913 年传承至今的标准图谱。 20 公里外的地下指挥中心,小玲的孙女晓雯正在调试新一代防护符。她将奶奶传下来的朱砂与纳米级时砂混合,在特制的钛合金板上画出 “守” 字,每个笔画的角度都经过三维建模校准。“1938 年台儿庄的前辈靠手感,我们靠数据,但骨子里的东西没变。” 她对着全息投影中的张敏影像喃喃自语,当符印激活时,投影中的老守护者突然露出微笑,符板边缘的光丝与 1938 年的防护记录完美重合。

 小林的孙子小宇负责能量网络的最终调试。他的指尖在虚拟键盘上翻飞,将 1913 年的守心环频率、1938 年的粉笔灰成分、1967 年的芯片参数,融合成全新的协同算法。“爷爷总说别迷信程序。” 他调出三维模拟图,全球 72 个能量节点正在同步闪烁,“但他没说不能让程序学着像人一样思考 —— 你看这个节点的响应速度,特意调成了阿武前辈挥锤的节奏。”

 跨时空协同训练在每周三的子夜进行。当北极的极光达到最盛时,阿铁的定星锤、晓雯的防护符、小宇的能量网会同时启动,在虚拟战场中构建三层防护体系。第一次合练时,能量网突然过载,阿铁本能地将定星锤插入地面,那些狂暴的能量竟顺着螺旋纹路乖乖分流。“就像 1941 年长沙会战那次。” 他喘着粗气解释,“老法子有时候比新科技管用,关键是要知道什么时候用。”

 江浅的继任者李教授带着科研团队,对决战方案进行第 37 次优化。全息屏幕上,1913 年的地脉图、1938 年的防空洞布局、1967 年的城市管网,正在融合成三维的时空防御矩阵。“这里的共振频率需要下调 0.2 赫兹。” 她指着矩阵中的南极节点,那里的能量特征与 1913 连周正明记录的 “地脉喘息” 完全一致,“老守护者们用‘感觉’判断的东西,我们现在能用数据证明 —— 但得先学会相信那些‘说不出道理’的感觉。”

 物资储备库的角落里,老物件与新装备整齐地摆在一起。阿武当年熔铸的定星锤旁,放着阿铁的新型合金锤,锤头的螺旋纹路完全复刻;晓雯的钛合金符板旁边,压着小玲用弹片磨成的粉笔;小宇的量子计算机旁,陈列着小林手绘的程序流程图。保管员是位参加过 1967 年战役的老兵,总爱用布满皱纹的手抚摸这些物件:“它们看着不一样,其实都在说同一句话 ——‘别怕,有我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