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不清的解毒丸 作品

第637章 守护者参与时空修复方案的制定

1967 年霜降的日内瓦会议中心,全息投影在圆形会议桌上空组成巨大的时空裂隙模型。江浅的指尖划过模型中最薄弱的区域,那里的青铜色光丝正以每分钟 12 次的频率闪烁,代表着随时可能发生的二次坍缩。“传统方案是用电磁脉冲强行压制,但会造成 37% 的时空震荡反弹。” 她调出科研团队的模拟数据,三维图表上的红色区域覆盖了三个时空的关键节点,“现在需要更柔和的方式,就像 1938 年林医生缝合伤口,既要闭合裂隙,又不能损伤周围组织。”

 1913 年的铁匠突然举起定星锤,锤头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会议桌的金属表面立刻浮现出螺旋状的能量轨迹。“俺们打铁时有个法子叫‘冷锻’。” 他的能量背包释放出淡金色的光丝,在裂隙模型周围织成细密的网,“烧红的铁器不能直接用水浇,得用特制的锤子一点点敲,让内部应力自己散去。” 光丝接触到模型的瞬间,闪烁的频率明显降低,那些狂暴的能量流竟顺着螺旋轨迹缓缓旋转,“给时空一个‘缓冲带’,让它自己慢慢平复。”

 会议桌另一端的张敏翻开教案本,最新一页上自动浮现出 1938 年重庆防空洞的修复记录。她用朱砂笔圈出其中一段:“以文为引,以意为桥,让时空自识其形。” 当笔尖划过纸面时,全息模型中突然升起无数个汉字,“固”“合”“补” 等字在裂隙周围组成屏障,每个字的笔画都与铁匠的螺旋轨迹完美契合。“1938 年我们发现,有‘修补’含义的文字能稳定时空结构。” 她的手环与模型产生共振,“就像给迷路的人指路,文字能告诉时空‘该往哪里走’。”

 陈守义的手掌在模型上方缓缓移动,左臂的印记释放出银白色的能量流,在裂隙边缘画出七个相互嵌套的圆圈。“这是武汉防空洞那次坍缩后,俺在医院里悟出来的。” 他的指尖穿过能量流,那些圆圈突然开始逆向旋转,“时空纤维断裂后会像乱麻一样缠在一起,强行扯开只会断得更厉害。” 七个圆圈在他的操控下逐渐收缩,将紊乱的光丝一点点捋顺,“得顺着它的纹路转,就像给姑娘梳辫子,顺着发旋梳才不会扯疼头皮。”

 科研团队的成员们纷纷在终端上记录。材料工程师马克调出能量屏障的受力分析图,当他将铁匠的螺旋轨迹输入模型时,原本高达 58% 的能量损耗率骤降至 11%。“这是‘自相似结构’!” 他的眼镜片反射着数据的蓝光,“每个小螺旋都包含着大螺旋的信息,就像分形几何,能用最小的能量形成最稳定的结构。” 他突然想起 1913 年铁匠铺的地基设计图,那些看似简单的螺旋纹路,其实蕴含着与现代力学完全吻合的承重原理。

 艾伦的神经头盔投射出守护者们的能量频谱,1913 年的定星锤频率、1938 年的文字共振频率、1967 年的生物电场频率,在屏幕上组成三条相交的曲线。“如果把这些频率编成‘能量乐谱’呢?” 他的指尖在虚拟钢琴上弹奏,三个时空的能量流随着旋律起伏,在裂隙模型周围形成和谐的共振,“1967 年的声波发生器可以放大这个频率,就像指挥家引导乐团,让不同的能量‘唱’同一个调子。”

 陈守义突然按住模型中某个剧烈闪烁的光点:“这里的纤维已经‘坏死’。” 他的能量流在光点处凝结成银白色的小球,“1938 年武汉防空洞有块混凝土完全松散,俺们是先清除碎块,再用新混凝土填补。” 小球爆裂开来,化作无数细小的修复单元,顺着能量流渗入模型内部,“得先‘清理’受损的时空纤维,再用守护者的能量培育新的,就像种庄稼要先翻土。”

 张敏的教案本在这时自动生成新的方案草图。她的朱砂笔与陈守义的能量流同步移动,在清理后的区域画出《楚辞》中的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文字周围立刻生长出淡金色的纤维组织。“文字是有生命力的。” 她看着那些虚拟的纤维逐渐编织成网,“1938 年我们在裂缝处贴上学生们写的‘平安’二字,那些字真的在慢慢‘长’进时空结构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