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不清的解毒丸 作品

第619章 神秘古籍中的守护者线索

1967 年冬至的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特藏室里,江浅的羊皮手套抚过《伏尼契手稿》的皮质封面。这本被称为 “世界上最神秘的书”,在时砂暴的影响下,原本模糊的插图突然变得清晰 —— 第 73 页的星图上,七个螺旋状的星系正围绕着一颗青铜色的恒星旋转,与卫星拍摄的时砂暴磁场图完美重合。

 “这些符号在发光。” 古籍修复师杜邦举着紫外线灯,镜片后的眼睛瞪得滚圆,他指着插图边缘的文字,那些像虫豸般扭曲的字符正在缓慢移动,“昨天还只是普通的墨水痕迹,今天突然……” 老人突然噤声,紫外线灯下,他的指甲盖里渗出淡紫色的光晕,与书页上的符号同频闪烁。

 江浅迅速戴上电磁屏蔽手套,指尖按在星图中央的青铜色恒星上。皮质封面下传来细微的震动,像有心跳藏在纸页深处。她想起三天前在开罗见到的《亡灵书》残卷,其中 “weighing of the heart”(心脏称量)的插图里,天平的两端也悬浮着同样的螺旋符号,当时以为是画师的随性创作,现在看来竟是某种预言。

 “把 1913 年敦煌藏经洞的《全天星图》调出来。” 江浅对着通讯器说,屏幕上立刻跳出那幅唐代星图的数字复制品。当她将两张星图重叠时,所有的螺旋符号都精准对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星座 —— 既不属于现代天文学的任何星座,也不匹配已知的古代星象体系。

 杜邦突然从保险柜里取出一本 15 世纪的羊皮卷,是哥伦布航海日志的孤本。他颤抖着翻开底 34 页,哥伦布手绘的加勒比海地图上,古巴岛的位置被人用朱砂画了个奇怪的标记,形状与《伏尼契手稿》的螺旋符号完全一致。“航海日志里说,当地印第安人警告他,‘青铜色的沙暴来临时,星星会指引守护者’。” 老人的声音带着颤音,“我们一直以为是迷信,现在……”

 江浅的指尖在朱砂标记上停留,屏蔽手套也挡不住那股细微的电流感。她想起 1938 年闻一多先生讲解的《楚辞?远游》:“览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而自浮。” 当时只当是浪漫的想象,此刻却在古籍中看到了具象的描绘 —— 那些 “方外” 的世界,或许就是时砂暴背后的时空裂隙。

 深夜的研究室,江浅将不同时空的古籍残片在虚拟空间里拼合。1913 年的敦煌经卷、1938 年的《楚辞章句》、1967 年的《伏尼契手稿》,在全息投影中组成了环形的书页。当最后一块残片归位时,环形中央浮现出三行文字:“七星归位,砂粒成纹,守护者觉醒于时空裂隙。”

 “这不是巧合。” 江浅放大文字周围的图案,那些看似杂乱的线条突然显露出人形轮廓 —— 有的手持青铜权杖,有的掌心托着星图,最中央的人影戴着与电磁屏蔽防护服相似的头盔,“这些守护者的服饰,融合了不同时代的元素。”

 通讯器突然亮起,是佐藤老师发来的紧急消息。东京樱花小学的山田同学在沙粒拼贴画时,指尖流出的血液让青铜色颗粒组成了完整的螺旋符号。“他说手指像被火烧一样。” 佐藤的声音带着惊慌,屏幕上,那个男孩的掌心正浮现出与古籍插图相同的印记,“医生检查不出任何异常,只说他的体温比常人高 0.5c。”

 江浅调出山田的基因图谱,发现他的第 12 对染色体上有段特殊序列,与 1938 与云南迷路学生的基因序列高度吻合。更惊人的是,这段序列的排列方式,恰好与《伏尼契手稿》的螺旋符号一致。“让他试着触摸时砂样本。” 她的心跳开始加速,“注意记录磁场变化。”

 当山田的指尖接触沙粒的瞬间,实验室的磁力计疯狂转动。那些青铜色颗粒突然悬浮起来,在空气中组成了北斗七星的形状,而男孩掌心的印记发出耀眼的蓝光。佐藤的眼镜片反射着这奇异的景象:“他说能‘看到’沙粒里的光线在流动,像无数条细小的河流。”

 江浅突然想起彝族老人的话,哀牢山的观星台遗址上,每块石头的排列都对应着不同的掌纹。当时以为是原始的占星术,现在才明白那是识别守护者的密码。她调出 1913 年伯希和拍摄的敦煌壁画,第 285 窟的 “飞天” 掌心,赫然画着与山田相同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