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不清的解毒丸 作品

第604章 仪式实施地点的选择与勘察

指挥中心的全息投影上,三个时空的地图正以每秒0.5度的速度缓慢旋转,楚巫仪式的地理坐标参数在虚拟屏幕上闪烁,像串不断移动的星轨。江浅的指尖停在1913年上海租界的红砖墙区域,那里的能量监测曲线呈现出罕见的平稳状态,波动幅度从未超过安全阈值的3%。

“先查这里的地脉走向。”她对着通讯器说道,声音刚落,1913年的实时画面便跳了出来——玛格丽特修女正举着特制的能量探测仪,在石库门弄堂里缓慢行走。仪器显示屏上的绿光在某座雕花门楼前突然变得明亮,修女黑袍的下摆扫过门墩上的青苔,那里的石板缝里竟钻出几株感应草,叶片在时砂弥漫的空气里保持着舒展的姿态。

“这栋楼的地基有异常。”玛格丽特的白围巾被风吹得贴在脸颊上,她蹲下身用银簪挑起石板下的泥土,黑色的土壤里混着细小的青铜碎片,“探测仪显示这里的地脉能量是周围的7倍,而且……”她突然指向门楼匾额后的暗格,那里露出半块刻着北斗星纹的石碑,“您看这个,和江博士发来的钟楼基座图案一模一样。”

1938年的长江防空洞深处,赵卫国正用刺刀在岩壁上刻画。列兵小王举着的煤油灯忽明忽暗,照亮洞顶天然形成的七星岩脉,那些泛着银光的石英结晶在灯光下排列成勺状,与楚巫典籍记载的“天枢穴”完全吻合。“排长,这石头会发热!”小王的手掌贴在岩壁上,突然触电般缩回手,指尖沾着的岩粉在灯光下闪烁,“比外面的时砂温度低好多,摸起来凉丝丝的。”

赵卫国用刺刀刮下一点岩粉,放在掌心搓捻。石英颗粒在指间摩擦产生的静电,竟让他口袋里的桃木剑发出细微的嗡鸣。“把探测仪拿来。”他接过小王递来的设备,屏幕上的能量读数瞬间飙升到危险值的临界点,却在接触岩壁后迅速回落,稳定在安全范围的正中央,“是天然的能量缓冲带。”赵卫国在岩壁上划出标记,“楚巫说的‘地脉枢纽’,指的就是这种地方——既能吸收时砂的狂暴能量,又能稳住自身的场域。”

1967年的戈壁烽火台遗址,老周正指挥牧民挖掘。铁锹碰到的不再是松软的沙土,而是坚硬的玄武岩,岩石表面的蜂窝状气孔里,还残留着青铜鼎的锈蚀痕迹。“这糊的云纹在风沙冲刷下渐渐清晰,露出米的空间,能量读数和您说的钟楼核心区一致。”

指挥中心的实验室里,张译正将三个地点的地质样本放在一起比对。1913年的青铜碎片、1938年的石英结晶、1967年的玄武岩粉末,在显微镜下呈现出相同的晶格结构,只是氧化程度不同。“都是钟楼建造时的同源石材。”老教授的激光笔在样本上划出弧线,“楚巫在选址时,会寻找与钟楼材质相同的地脉节点,就像人体的穴位,需要与心脏同频共振。”

林野扛着的三维扫描仪突然发出蜂鸣,屏幕上的三个地点坐标在虚拟地球仪上连成直线,直线中点恰好是钟楼的位置。“这不是巧合!”他把扫描仪往操作台上一放,金属支架碰撞的声响惊得张译扶了扶眼镜,“直线距离误差不超过3公里,而且……”他调出三个地点的海拔数据,1913米、1938米、1967米,恰好对应三个时空的年份,“海拔高度和年份完全吻合,楚巫在几千年前就规划好了这一切!”

江浅的指尖在全息投影上划出虚拟的连接线,三个地点与钟楼组成的四面体,每个棱边都标注着精确的角度:51.8度,与北斗七星的倾角分毫不差。“还要检测与五怨器的关联度。”她调出1913年地点的模拟实验,当虚拟的玉琮靠近门楼石碑时,探测仪的波形图突然变得平滑,“很好,玉琮的土属性刚好克制这里的金脉能量。”她依次模拟其他四件器物,每个地点都与特定的五怨器形成完美的相生关系。

小周的防水板上,地点评估表已经写满了数据。她用红笔在1913年门楼的“时空稳定性”一栏打了满分,却在“可达性”上扣了分——那里的时砂浓度虽然较低,却被倒塌的石库门阻断,需要清理出3米宽的通道。“1938年防空洞的得分最均衡。”她指着表格里的加权平均值,“天然岩脉提供的能量缓冲,加上易守难攻的地形,适合作为备选主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