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不清的解毒丸 作品

第601章 寻找稳定时空的关键因素

指挥中心的灯光在时砂样本中折射出细碎的虹光,江浅用镊子夹起那粒泛着金属光泽的沙砾,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砂的结晶结构正在以肉眼难辨的速度变化,原本规则的六边形晶格时而扭曲成三叶形,时而分解为无数微小的光点,像群不安分的星尘。“它们的分子结构极不稳定。”她的声音打破实验室的寂静,指尖在触控屏上划出时砂的能量图谱,“每次观测都会呈现不同的形态,这说明时砂本身就是时空紊乱的具象化。”

张译推来的古籍堆里,《楚巫地脉考》的书页正微微颤动。老教授用特制的放大镜贴近某段铭文,朱砂书写的“镇砂七物”字样在紫外线照射下显露出隐藏的注解:“天有北斗,地有七砂,需以五怨器镇之,辅以陨铁之精,方可定乾坤。”他突然指向书页边缘的手绘图案,七颗星芒围绕着一个不规则的石块,石块的纹理与团队从楚巫遗址带回的陨石切片完全吻合,“这里的‘陨铁之精’,应该就是指这种含铱量极高的陨石,它的磁场频率恰好能与五怨器形成共振。”

林野扛着的频谱分析仪突然发出持续的蜂鸣,屏幕上的五怨器能量曲线正在与陨石的磁场数据产生奇妙的耦合。“快看!”他把设备往实验台上一放,金属支架与台面碰撞的声响惊得张译手里的放大镜差点掉落,“当五怨器按‘金木水火土’的顺序排列在陨石周围时,能量波动的振幅下降了63%!”屏幕切换到实时模拟画面,赤黄色的时砂在虚拟力场中渐渐沉淀,原本狂暴的粒子流像被驯服的野兽,沿着固定的轨迹缓缓流动。

江浅调出楚巫遗址的三维扫描图,祭坛中央的凹槽形状与五怨器组合体的底座完美契合。“楚巫早就设计好了稳定装置。”她的指尖在投影上勾勒出凹槽边缘的刻痕,那些看似杂乱的纹路其实是精确的能量引导槽,“这些刻痕的深度差不超过0.2毫米,能将陨石的磁场强度放大17倍。我们之前在遗址发现的青铜镜阵,其实是用来聚焦星光的——把北斗七星的能量通过镜面反射注入陨石,形成贯穿天地的稳定柱。”

小周的防水板上,不同时空的传说记录已经整理成表格。她用红笔圈出1913年上海租界流传的“镇砂符”图案,又用蓝笔标出1938连长江沿岸关于“定风石”的记载,两种图案在表格中央重叠时,竟组成了五怨器的摆放方位图。“所有传说都指向同一个核心。”她的铅笔尖在表格边缘划出急促的线条,“1967年戈壁的老牧民说,每当‘天地倒悬’时,用五种金属器物围着陨石祈祷,风沙就会平息——这五种金属恰好对应五怨器的材质:玉琮的玉石、青铜铃铛的锡、铁匕首的铁、陶埙的陶土、木牌的桃木。”

张译突然在《楚巫岁时记》中发现一张泛黄的草纸,上面用墨笔写着“时砂三性”:“动则乱,静则宁,中和则安。”老教授的激光笔在字迹上反复游走,“这说明时砂暴的本质是能量失衡,就像人的气血失调会生病。楚巫用‘五器镇砂’,其实是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调和能量——玉琮的土能克时砂的金,木牌的木能生火匕首的火,火又能熔青铜铃铛的金,形成完整的平衡链。”他转身对江浅笑道,“我们在实验室做的能量耦合实验,不过是验证了两千年前的智慧。”

林野的探测仪屏幕上,时砂暴的能量来源分析有了新突破。那些狂暴的粒子流中,隐藏着三种不同频率的波动,分别对应1913年、1938年和1967年的时空特征。“这是时空摩擦产生的能量!”他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将三种频率输入模拟器,“当五怨器同时发出这三种频率的反向波时,时砂的活跃度下降了89%!就像噪音抵消技术,用相反的波形中和紊乱能量。”屏幕上的虚拟时砂暴正在消散,露出

江浅的目光落在实验室角落的时砂收集罐上,罐壁的刻度显示,经过五怨器和陨石的共同作用,时砂的活性已经从“极度危险”降到“中度稳定”。她用吸管取出少量样本,滴在载玻片上与陨石粉末混合,显微镜下立刻出现奇妙的景象:时砂的结晶结构正在陨石粉末的包裹下,重新排列成规则的六边形,边缘还泛起淡淡的金光。“这就是关键!”她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陨石粉末能像种子一样,引导时砂恢复稳定结构,而五怨器则提供能量让这个过程持续——就像给庄稼施肥,既需要种子,也需要养分。”

小周的防水板上,新的稳定方案正在成形。她计算出需要将五怨器按北斗七星的方位摆放,陨石置于中心,再用楚巫的“镇魂咒”声波引导能量流动。“但还缺少最后一块拼图。”她的铅笔在方案边缘打了个问号,“所有资料都提到‘人引’,楚巫称‘需有灵犀者为媒’,这可能是指需要特定基因的人来启动仪式——就像芈家后人的血液能激活装置,或许也有能与陨石产生共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