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着小船的王大海 作品

第730章 。小鸡啄米

(深夜的书桌摊着翻开的《教育心理学》,科勒的小鸡啄米实验图解被红笔圈了又圈。手机屏幕突然亮起,弹出个没有备注的视频请求,接通后,对面坐着个穿驼色风衣的女人,眼角有熟悉的纹路,手里转着支我用了五年的钢笔。)

 

她:“卡在‘关系转换理论’了?我就知道你会对着那两只小鸡发呆。”

 

我(捏着笔的手一顿):“你是……”

 

她(笑起来,眼角的纹路更深):“35岁的你。在市教育学院的办公室,刚结束一场关于学习迁移的研讨会。桌上还摆着你现在画的思维导图,左上角被咖啡渍晕了一小块——就像你现在不小心洒在笔记本上的那样。”

 

我低头看,果然有滴咖啡洇在“小鸡啄米实验”几个字旁边。心跳突然乱了半拍:“那你……还记得当时怎么弄懂这个实验的吗?我总觉得科勒想说的不只是小鸡会选颜色深的纸。”

 

她(指尖敲了敲屏幕,像是在敲当年的桌面):“当然记得。你当时对着实验步骤钻牛角尖:为什么训练时用深灰和浅灰,测试时换成深灰和黑色,小鸡就会更多地啄黑色纸?桑代克不是说迁移要靠相同要素吗?深灰纸明明还在,小鸡怎么就‘变心’了?”

 

我(点头如捣蒜):“对!我就是想不通这个。难道小鸡比人还聪明?能一下子抓住‘更深的颜色’这个关系?”

 

她(从书架上抽出本书,封面正是我手里这本的再版):“你后来在实验室观察过真正的小鸡,记不记得?28岁那年,你带学生做动物行为模拟实验,用的就是科勒的范式。有只羽毛带斑点的小鸡,第一次训练时总在浅灰纸周围打转,被其他小鸡挤得找不到食。但到第三天,它突然像开窍似的,不管浅灰纸挪到哪,都直冲冲奔向深灰纸。”

 

我(愣住):“我……会去养小鸡?”

 

她(翻到实验记录那页,字迹和我的如出一辙):“不是养,是观察。你当时写了段笔记:‘小鸡不是在记颜色,是在找规律。就像小孩子学算术,不是背会了3+2=5,而是慢慢明白“加号意味着把两样东西合起来”。’”

 

我(笔尖在纸上划出痕迹):“可这和未来有什么关系?我现在纠结这个实验,难道十年后还会用到?”

 

她(突然指向我身后的书架):“看到那本《儿童认知发展案例集》了吗?第73页有个小男孩的故事,你后来会反复翻到。那个孩子学拼音时总把‘b’和‘d’弄混,老师让他反复抄写,他却越错越多。直到有天,他举着自己的小手说:‘老师,你看!握拳时,拇指朝上的是b,朝下的是d!’”

 

我(翻到那页,果然有个用铅笔画的小手示意图):“他是把拼音和手势的关系找出来了?就像小鸡找颜色深浅的关系?”

 

她:“对。你当时在批注里写:‘迁移的本质不是复制过去的答案,是带着过去的经验找新的规律。’就像科勒的小鸡,它不是记住了‘深灰纸=食物’,而是记住了‘食物总在更深的颜色当只会啄固定纸张的小鸡,要让他们当能发现颜色关系的小鸡。’”

 

我(指尖划过“顿悟”两个字):“可我现在连自己都顿悟不了。我总觉得学习就是把知识点背下来,考试时原样搬上去。就像桑代克说的,相同要素越多,迁移越容易。科勒这实验,简直是在推翻我十几年的学习习惯。”

 

她(从抽屉里拿出个铁盒,里面是枚生锈的实验勋章):“32岁那年,你带的一个学生拿了科技创新奖。他做的项目是‘智能垃圾分类系统’,能通过形状和颜色的关系自动归类。领奖时他说:‘老师教过我们,科勒的小鸡都知道举一反三,人更该学会找关系。’”

 

我(突然想起什么):“那我后来……有没有用到这个理论教自己?比如,遇到完全陌生的问题时,怎么像小鸡那样找到隐藏的关系?”

 

她(沉默了几秒,调出手机里的相册):“你30岁那年,突然被派去做乡村教育帮扶。第一次去山区小学,发现那里的孩子连基本的计算器都没有,却要学复杂的应用题。你急得满嘴起泡,直到看见一个小女孩用石子摆算式:3颗石子加2颗石子,不管怎么摆,合起来都是5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