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1章
“1998年的省文科状元,被换成了孔圣言的堂弟。”老郑捏着张存根,上面的原主人叫“王丽”,备注栏里写着“父亡母病,放弃上诉”,“2005年的艺术类考生,被孔家的侄女顶替,这姑娘现在在菜市场卖菜,我们刚才联系上她,她说当年以为是自己没考好,哭了整整一个夏天。”周志高盯着箱底的族谱,泛黄的宣纸上,孔家的联姻关系像蛛网般密集。
山省政协副主席的女儿嫁给了孔圣言的哥哥,财政厅厅长的儿子娶了孔家的侄女,甚至连邻省的公安厅副厅长,都是孔家的远房表亲。
“这哪是家族,”他轻声说,“这是个以血缘为纽带的利益集团。”
刘群突然指着族谱上的个名字,“孔令涛,孔圣言的堂叔,现在是山省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他掏出手机,点开段视频,画面里的工地正在拆除百年老校,“这是他上个月强拆的市一中,说是要建‘孔氏文化产业园’,里面的祠堂比教学楼还大。”
视频里,孔令涛戴着金丝眼镜,对着镜头侃侃而谈:“我们孔家传承千年,搞房地产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
“你看这祠堂的柱子,全是从东南亚进口的红木,一根就值三百万——这叫文化自信。”
老郑突然笑出声:“他怕是忘了,那所市一中,正是刘群当年就读的乡中学扩建的。”
“拆校门那天,推土机的司机还是孔家的远房亲戚,说‘孔家的工程,推平天安门都没人敢拦’。”
周志高合上族谱,指尖在“孔氏家训”四个字上反复摩挲。“第一条就写着‘官本位’,”他冷笑一声,“难怪他们把高考当成官场入场券,把联姻当成扩张版图的武器。”
“刘群,你知道孔圣言的女儿在哪上学吗?帝京大学的特招生,专业是你当年考上的物理系,据说入学考试都是老师代笔的。”
刘群的拳头猛地砸在樟木箱上,锁扣崩飞的瞬间,露出里面的账本。
1993年的收支栏里,赫然写着“打点教育局,5000元”,“买通邮递员,300元”,最下面一行是“孔圣言改名费,200元”。
“两百年!”他的声音都在发颤,“我妈当年卖了家里唯一的耕牛,才凑够我复读的学费,他们花200块就买走了我的人生!”
傍晚的山省纪委会议室,周志高对着投影屏上的关系网发呆。红绳标注的孔家成员像癌细胞般扩散,从山省的党政机关到邻省的国企,甚至延伸到了京城的某些部委。
老郑指着个名字:“孔圣言的妹夫,现在是某央企的采购部主任,去年把价值十亿的设备订单给了孔家的皮包公司,设备全是翻新的二手货。”
技术科突然传来消息,孔家在海外的离岸公司被扒了出来。
“光是在开曼群岛就有三家,”小王的声音带着兴奋,“注册资本加起来有五十亿,股东全是孔家的媳妇和女婿,这招够狠,用姻亲关系转移资产,查起来比登天还难。”
周志高的目光落在投影屏角落的个名字上,孔圣言的岳父,前山省人大副主任。“难怪孔圣言能在发改委一路高升,”他轻声说,“这老岳父当年分管人事,怕是把他的履历改得比教科书还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