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秦岭往事
入地数尺,遇河。水色黄,众谓黄泉,接地狱。水载铁索,援之顺流下。得入幽墟。其中所求,皆可获之。
——摘自《张瑞山日记》
……
从山东回到杭州后,那些“梦”与从前所见凝为一体,渐渐变得有逻辑。已经不是单纯的梦魇,更偏向记忆。
在这些“记忆”里,加上张瑞山的日记。两种信息结合,经过张海桐整理后,变成了有逻辑的勉强可以称之为事实的往事。
张瑞山的日记不仅记录个人生活,也会记录一些他百思不得其解或者无法说出口的事情。
其中一件,就是19世纪张家进入秦岭的一次活动。当时他们带了许多许多族里的罪人和血奴,张海桐就是其中之一。
张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利用秦岭特殊的条件猎杀烛九阴,也就是烛龙。
在古代,能够长期存在的光源非常珍贵且稀缺。远古时代的人类就在研究如何让光源和火源保持的更加长久,从点燃草木获取光源,到后面利用油脂,最后发明蜡烛。
但无一例外,这些东西都很珍贵。
而且总有会用完的一天,消耗非常快。
但烛九阴的油脂不同。
它的油脂不仅易于燃烧,而且这种油脂提供的照明时长远大于普通的材料。不仅如此,在张家的记载里还提到烛九阴油脂制成的蜡烛点燃后,其亮度也远超同时期其他照明工具。
这在没有电或者不具备用电条件的环境下,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由于当年这里是厍国的地盘,烛九阴是当时的人类对于这种生物的称呼。后来中原王朝来到这里攻打厍国,试图抢夺这项资源。
这个称呼在汉化之后,被称之为“烛龙”。
攻打厍国的中原王朝曾经短暂的掌控过这个地方,也曾猎杀过烛九阴。制成的蜡烛也成为皇室特供。但随着时间推移,这里渐渐被人遗忘。
秦岭的传说,也就慢慢埋没在历史之中。
张家很早就掌握了秦岭的信息,但并不经常过来猎杀烛九阴。首先烛九阴杀起来比较难,其次引出烛九阴需要大量血液。
一个家族再怎么繁荣昌盛,也很难弄出那么庞大的血祭人数。
这需要举国之力。
当年的张家大多依赖于当时的国家机构进行狩猎,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国家机构能够调动的祭品数量远大于家族。
当然还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让张家自己人进入世俗权力体系,拥有调动大量祭品的权力。这些用作祭品的人或者动物,在宏观角度下不多,但足够张家用了。
这就是张家会入世而且积极干预世俗走向的根本原因——家族需要通过国家机器来获得一些家族力量无法提供的物质条件。
也就是说,张家人狩猎烛九阴是自古以来的习俗。他们会利用烛九阴制作蜡烛,用于盗墓和部分家族活动。
张家许多族人的任务是不互通的。
当这一部分人去做自己的任务时,除了长老和负责任务的外出人员和后勤人员以外,别人并不清楚。
这个规定在张家实行的并不严苛,因为烛九阴制成的蜡烛属于长期固定任务。所以知道的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