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不适合亲自出征

 这么一来,赵康的命运基本就定了,刘申作为少府令,有这个光明正大的理由,怎么可能还对付不了一个没中举的读书人?

 当天,刘申和赵康的事闹得满城风雨,连深居宫中的李恪都听说了这个消息。e_z\晓`税!网/ ~首!发-

 但李恪对这件事并不感兴趣,只是对儒学的厌恶加深了些。

 现在的李恪已经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西边去了,他已经忍了四年多了,现在大唐边境那些有点气候的敌人都已经被收拾掉了。

 国内,东西南北连起来的井字形水泥路已经靠大唐的征战弄来了几十万奴隶,修得差不多了。

 这么好的局面背后,可是有十多万蛮夷奴隶用他们的命换来的,他们为大唐的基础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也让大唐有了更多的余力,更轻松地对外征战。

 第二天一早,李恪在朝堂上看着底下的大臣们,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想亲自带兵,往西域更远的方向打去!

 这消息一出,朝堂上议论纷纷。

 房玄龄他们赶紧出来劝他,但李恪就是不听,直接散了朝。

 房玄龄进宫去见李恪,李恪接见了他。

 “陛下,现在的情况真的不适合陛下亲自出征啊!”

 李恪反问:“为什么不行?国库空虚么?我的战略不够么?还是大军不够整齐?”

 房玄龄:“不是这些,是因为陛下您改革太激进,如果陛下这次远征,恐怕会有人趁机作乱。+晓·说?C¢m¢s_ ¢蕞.芯*蟑,劫`埂.鑫¢快,”

 “这样一来,可能又会发生隋朝那样的事情……”

 李恪没说话,他知道房玄龄说的“隋朝旧事”指的是杨玄感造反的事。

 当时隋炀帝正在征讨高句丽,结果国内出了问题,大军不得不撤回。

 房玄龄苦口婆心地劝,李恪也能理解,但他就是不甘心,他在宫里呆的时间越久,就越怀念以前征战的日子。

 可是大唐这个庞大的帝国就像座山,压在他肩上,让他动弹不得。

 “唉……我知道了。”

 李恪说完,看到房玄龄还眼巴巴地看着他,只好再开口安慰。

 “我保证,现在绝对不会亲自出征。”

 房玄龄这才松了口气,离开。

 其实房玄龄没敢说的是,他除了担心世家大族作乱,更怕的是李恪指挥不当。

 虽然李恪也打过仗,战绩也不错,但一个将领指挥一支军队和指挥几十万大军完全是两码事。

 就像杨广,他曾指挥过灭陈之战,最后在征高句丽时,操作不当,导致大败。

 李恪身上有杨广的血统,这一点老臣们都很担心,坚决不能让李恪亲自出征。

 李恪只能把他的不满发泄在朝中的官员们身上,逼他们继续大兴水利,开垦江南的土地。*求?书^帮¨ ·芜¢错^内-容!

 要知道,江南那边现在还用的是火耕水耨的耕作方式,每年种完地都要休息一年,效率太低了,不利于粮食储备。

 所以李恪特意派了好多少府的官员去江南推广先进的耕作方式,争取一年能种两季粮食,这样才能对得起“江南熟,天下足”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