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国号轩辕

 这不仅有利于封赏制度的实施,而且只有当主子的地位显赫,部下才有可能获得爵位、加封。  李恪对这些一无所知,他本质上还是一个现代人,对复杂的传统毫无了解。 

 思考片刻,既然大家一致认为他应该建立国家,李恪对此没有异议:“那么国号应该如何确定?” 

 马辉立刻解释:“按照古代的规矩,国号通常与君王的经历有关。例如,隋朝的国号来源于隋文帝曾经是随国公,因此立国时使用了随作为国号,但因为随字不太吉利,所以改用隋作为国号。 

 若要作出选择,殿下实际上别无选择,只能将国号定为蜀。 

 但这个国号地域性太强,不适合曼族统治。” 

 李恪考虑后,决定采用轩辕作为国号!” 

 紧接着,智囊团和李恪认真讨论了开国大典事宜,这让李恪感到更烦。 

 他对这些事宜一无所知,不明白为何要找他商量,认为不如让他们自己看着办。 

 因此,李恪放手让智囊团自行处理,他对他们的忠诚有信心,完全不担心他们会叛乱。 

 此外,李恪还提出了自己这段时间的构想,旨在解决当前曼族官吏不足的问题。 

 李恪巧妙将科举制度与后世公务员考试相结合,创新性地提出考举制。 

 考试内容不再局限于儒家经典,而是着眼于实际治国的实用学问,如数学计算、农牧学等。 

 他的构想并无不妥,毕竟他大幅降低了报考的门槛,只要具备识字能力,就可以申请参与。 

 至于能否通过考试,则是另一回事。 

 这种做法也是出于无奈,毕竟在曼族,缺乏真正精通汉学的读书人,不得不降低标准以应对现实。 

 李恪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他意图打破官吏选拔的固化格局。 

 一旦考生通过考试,他便会安排他们担任较为低级的职位,实现“官由吏出”的理念。 

 正如古语所说:“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起于州郡。” 

 曼族的确有其独到之处。 

 若是在中原,李恪的提议根本难以顺利推行,恐怕一经提出,便会遭遇反对声音。 

 然而,曼族缺乏中原的门阀政治,或者说世家大族的势力,这成为了大唐所不具备的一大优势。 

 原本颇为先进的世家大族,为了后代的仕途亨通,不断对科举制度提出反对。 

 在曼族,原有的王公贵族大多只依赖武力,与文人无关,因此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考举制度能够通过利益驱动曼族人主动学习汉字和汉语,明显优于世袭制度。 

 李恪只需选拔贤能之人,曼族人的意见无关紧要。 

 毕竟曼族贵族无兵无权,反对考举无济于事。 

 因此,李恪将考举的实施交给智囊团负责。 

 马辉想了想,点头表示赞同李恪的提议。 

 其他人也赞同,道:“现在实行考举,的确能解决曼族三十多万百姓、贵族面临的困境。” 

 曼族目前正处于高压状态,勉强维持现状,若不是李恪给吃的,状况可能会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