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诗云: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 

 这首诗写的,就是洛阳城。 

 在东汉,洛阳不叫洛阳,得叫雒阳。原因是:汉属火德,洛字含水,水克火。所以,取“洛”字右边,再配一个“佳”字,变成一个“雒”字。如果在东汉叫“洛阳”,是犯忌讳的。 

 雒阳东有嵩山,西有秦岭,南有龙门山,北有邙山。诗中的“四合连山”,就是指这四座山。 

 而“三川”,则指的是“黄河”、“洛河”和“伊河”。 

 四山相联,三川相环。在这四山三川之间,有八道险关,被称为“雒阳八关”。只要守着这八道险关,雒阳城便固若磐石,稳如泰山。 

 这就是为什么在古代的很多王朝,都是以这里为都城的原因。 

 历史上,定都洛阳的朝代包括: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包括武周)、后梁、后唐和后晋等等。 

 …… 

 汉时的雒阳,乃是全世界最大的城池,在永和五年(公元140年)时,城内纳税人口达到了1000827万人。 

 注意,这只是官方统计的纳税人口,东汉末年的全国官方统计总人口为4500多万,而实际人口约为6000多万。到了三国末期,官方统计人口只有700多万,而实际人口大约为3000万。 

 这种巨大的误差,主要是因为很多人口是依附于世家大族,不用给国家交税。 

 依此类推,此时雒阳总人口,不会少于150万! 

 城内街道宽阔,商铺林立,房屋鳞次栉比,车水马龙,人流如织;达官显贵招摇过市,美女帅哥相携相偎。 

 有诗为证: 

 青楼揽美,酒坊寻醉。 

 何处逍遣,街边小妹。 

 这就是东汉时的雒阳城,论规模、论人口、论繁荣娼盛,都是世界之最。 

 …… 

 夜幕降临,倦鸟归林。洛阳皇宫之中,依旧美仑美奂,灯火洞明。 

 龙床之上,躺着的不是皇帝。 

 而是董卓这座“肉山”。 

 董卓长得得孔武有力,高大壮实,身高八尺,腰大十围。 

 此时此刻。 

 形如肉山的董卓,正在龙床之上衣冠不整,左拥右抱,乐不可支;一众宫女们也都欢欢喜喜,高兴得如同小朋友过年似的。 

 …… 

 后宫佳丽三千。 

 尽是孤苦怨女。 

 现如今,灵帝刘宏已死,14岁的少帝刘辩退位后被囚于陈留王府中,留在后宫的就只有一个男人。 

 这个男人,就是才9岁的刘协。 

 一个9岁的男孩。 

 坐拥三千佳丽! 

 这些后宫的女子们有多饥渴可想而知,如久旱的良田无人耕种,似娇艳的鲜花没人採摘。 

 如今董卓的到来,就如同一只公鸡飞进了母鸡群,母鸡们又怎会不高兴,又怎会不兴奋! 

 抛开冠冕堂皇之言,从人类的本性来说,董卓入后宫这件事,不是为恶。 

 而是积德行善,雨露均沾,泽披苍生。 

 …… 

 在与一众宫女们嬉戏玩闹了一会后,“肉山”董卓又看向一旁的太监。 

 问道:“公主怎么还没过来?” 

 “回董相国,公主说……她她她……她有些不便。”太监畏畏缩缩地答道。 

 董卓脸露不快,缓缓地问道:“何事不便?!” 

 太监吓得浑身发抖。 

 支支吾吾地说道:“是……是天癸……” 

 “胡说!” 

 董卓凶目一瞪,厉声喝道:“昨晚都好好的,怎么今天就是天癸。 

 “相国饶命,相国饶命!” 

 那太监吓得一个劲地磕头。一边磕头,一边说道:“据奴才所知,公主真正的原因是昨晚不堪相国恩宠,奴才这就去将公主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