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故人桃林藏机锋
京师西郊,三十里外,有一处名为“栖霞坡”的小山坳。与京师的繁华喧嚣不同,这里清幽僻静,坡上种满了桃树。时值初夏,桃花早已凋谢,枝叶却愈发葱郁,形成一片绿色的屏障。
文谦依照记忆中的路径,穿过桃林。阳光透过枝叶缝隙,洒下斑驳的光点。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植物的清新气息,令他因京师浊气而略显滞涩的灵力都运转顺畅了几分。
“这地方倒是不错,灵气比外面纯净多了,像是有人特意布置过。”红袖的声音直接在他脑海中响起,带着一丝赞赏,“看来这位周老大人,并非普通的致仕官员那么简单。”
文谦心中微凛,暗自点头。他以前来拜访时年纪尚轻,修为浅薄,并未察觉异常,如今经红袖提醒,才感觉到桃林的分布暗合某种简易阵法,虽无杀伤之力,却能宁心静气,驱散浊气,并有轻微的迷踪效果,让无意闯入者不知不觉绕行出去。
桃林深处,几间简朴的屋舍映入眼帘,竹篱围成的小院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个老仆正在院中慢悠悠地扫着地。
文谦整理了一下衣冠——他已换上了一身普通的青布文士袍,看上去像一个游学的书生。他走上前,拱手道:“老丈请了,晚生文谦,特来拜访周世伯,烦请通传。”
老仆抬起头,眯着眼打量了他一下,慢吞吞道:“文谦?可是寒山书院的那位文公子?”
“正是晚生。”
“老爷念叨过你好几次喽。”老仆放下扫帚,“不巧,老爷今日一早就去后山钓鱼了。文公子若不急着走,可去后山溪边寻他,或者就在院里等等。”
“多谢老丈,晚生去后山寻世伯便好。”文谦礼貌回应,按照老仆指示的方向,绕向屋后。
一条清浅的山溪蜿蜒流淌,溪边一块大青石上,坐着一位头戴斗笠、身穿葛布麻衣的老者,正持着钓竿,悠然自得。他须发皆白,面容清癯,眼神却明亮而锐利,正是致仕的监察御史周崇周老大人。
文谦放缓脚步,走近前去,并未立刻出声打扰。
倒是周老仿佛背后长眼,缓缓开口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可这溪水清浅,偏偏有傻鱼愿者上钩。而这朝堂之上,浑浊不堪,却尽是些聪明绝顶的魑魅魍魉。你说怪不怪,文贤侄?”
文谦心中一凛,知道这位世伯早已察觉他的到来,且开口便暗喻朝局。他躬身行礼:“晚生文谦,见过世伯。世伯别来无恙?”
周老这才放下钓竿,转过身,目光如电,上下扫视文谦,微微颔首:“精气神足了不少,看来在书院修行颇有进益。比那些只读死书、皓首穷经的酸腐强得多。坐吧。”他指了指旁边一块平坦的石头。
文谦依言坐下,从怀中取出在京师买的几包上好的茶叶和一方徽墨:“一点薄礼,不成敬意,望世伯笑纳。”
周老也不推辞,接过看了看,笑道:“还算有心,知道老夫就好这口。说吧,不在寒山书院清修,跑到这是非之地的京师来,还找到我这把老骨头这里,所为何事?总不会是专程来给老夫送茶叶的吧?”
文谦略一沉吟,决定开门见山:“世伯明鉴。晚生此次前来,确实有要事请教。如今朝局波谲云诡,三皇子殿下权势日盛,晚生离京日久,听闻诸多事宜,心中困惑,想请世伯指点迷津。”
周老脸上的笑容淡去,抓起一把鱼食,慢慢撒入溪中,看着鱼儿争抢,慢悠悠道:“指点迷津?老夫一个乡野闲人,能指点什么?朝堂之事,早已与我无关喽。”
“世伯虽不在朝,却洞若观火。”文谦坚持道,“晚生尤其想知道,三皇子近日似乎格外关注流民疫病之事,甚至奏请陛下在各地兴建‘慈济堂’...此举看似仁德,但晚生总觉得...有些不安。”
周老撒鱼食的手微微一顿,浑浊的眼中精光一闪而逝:“哦?不安?为何不安?”
“晚生离京前,曾偶遇一位游方郎中,他说此次瘟疫来得蹊跷,且...有些患病身亡之人,尸身枯槁异常,不似寻常病症。”文谦斟酌着语句,半真半假地试探。
“哼!”周老忽然冷哼一声,将手中鱼食全部抛入溪中,引得群鱼翻涌,“岂止是尸身枯槁!根本就是...”
他说到一半,忽然停住,警惕地看了看四周,压低了声音:“文贤侄,你老实告诉老夫,你打听这些,究竟是为了什么?寒山书院一向超然物外,何时对这些俗务如此上心了?”
文谦知道若不透露些实情,难以取得这位老御史的信任。他深吸一口气,道:“不敢隐瞒世伯。书院并非插手朝务,而是怀疑...此事可能牵扯到一些非人的邪祟之力,恐非寻常瘟疫那么简单。书院有护佑苍生之责,不能坐视不理。”
“邪祟?”周老眉头紧锁,盯着文谦看了半晌,似乎在判断他话语的真伪,“你可知,你这话若是传出去,会惹来多大的麻烦?”
“晚生明白。但若为苍生故,虽千万人吾往矣。”文谦目光坚定。
周老凝视他片刻,忽然叹了口气:“倒是比你那圆滑的爹强几分,像你娘的性格。”他摇了摇头,像是陷入了某种回忆,“慈济堂...确实不简单。据老夫一些尚未离京的门生故旧暗中查访,各地慈济堂看似收容流民病患,施医赠药,但进去的人,出来的却寥寥无几。官面上的说法,自然是病重不治,集中焚化了事,以防瘟疫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