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作品
第687章
到了唐朝的时候,通过丝绸之路,古印度的蔗糖技术传入华夏,这个时候糖相对就更容易获取,但因为地域气候的缘故,只能够南方产出,产量依然很少,依然还是属于昂贵的奢侈品。 唐天宝年间米价每斗十三文钱,一斤蔗糖可以换一百二十斤至一百八十斤斤大米,这价格寻常百姓子民哪里吃得起。
到了宋朝开始有糖霜,因为技术的提高,产量和质量也得到了提升,糖从以前专属于宫廷和显贵的东西,慢慢发展成为了一种昂贵的商品,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依然还是吃不起的东西。
比如大明,糖的价格也差不多是米的十倍左右,寻常百姓依旧吃不起。
只有到了十八世纪,欧洲人开始使用甜菜制糖,糖的产量才开始大幅度提升,才慢慢的算是进入了普通老百姓的嘴里面,但价格依然非常的贵。
明朝这边还算好,因为很早就有驯养蜜蜂产蜂蜜,再加上蔗糖,这糖虽然贵,但也不算太过分。
在这个时代的欧洲,糖绝对是只有真正顶尖的王公贵族才能够吃起,吃的到的东西,价比黄金,绝对不是开玩笑。
这也是李祺安排大小琉球疯狂种植蔗糖的真正原因!
玻璃,蔗糖,再加上大明原有的瓷器、茶叶、丝绸等,等打通了南洋航线后,不给西方列强狠狠上一课,他就不姓李!
大明这边,即便是产糖量还可以,但是这一斤糖的价格即便是最差的糖也是要上千文,质量上等的好糖,甚至于一斤糖都要卖几两银子,价格可谓是昂贵至极。
对于三两银子就可以娶媳妇儿的时代来说,辛辛苦苦做工一年还不到十两银子,如此昂贵的糖,一般的老百姓根本就不舍得去吃,它是属于有钱了才能够吃得起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