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人事制衡
武德四年的长安,七月的暑气正浓。
欧阳询府邸的书案上,一枚开元通宝的蜡样在斜照的日光下泛着温润的微光,新铜的质感仿佛还带着钱监铸炉的温度。而在皇城东南不远处的东市刑场,尽管兵卒反复洗刷,石缝间却似乎仍隐约蒸腾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血腥气,被灼热的空气裹挟着,飘散在新朝初立的宫阙之间。
高祖李渊独自站在太极殿前的凉阴处,手中反复摩挲着一枚旧日王世充所铸的劣钱。那钱体轻薄,边缘粗糙,甚至带着些许铜锈的涩意。他的指腹缓缓摩挲过那些不平的瑕疵,目光幽深,仿佛触摸的不是一枚废钱,而是这个刚刚从战火和分裂中挣扎而出、百废待兴的帝国身上,一道尚未愈合的、隐隐作痛的疮疤。
"陛下,"内侍轻声禀报,"尚书省送来了陕东道官员补缺的议案,长孙尚书正在外候着。"
李渊将劣钱掷入一旁的铜盘,发出"当啷"一声脆响。
"宣!"
长孙无忌捧着厚厚一叠文书趋步入殿,额角还带着从尚书省一路疾行而来的细汗。他如今虽未正式执掌吏部,但因着与秦王的特殊关系和对陕东事务的熟悉,这类人事调配的初议往往先经他手。
"说说吧,"李渊示意内侍给长孙无忌搬来个胡凳,"都是哪些位置要补?朕的陕东道,总不能一直让世民既当元帅又当刺史。"
"正是此理。"长孙无忌展开文书,"首要之缺是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洛阳新定,需一位德高望重、又能镇得住场面的老将坐镇。"
李渊挑眉:"你们尚书省推了谁?"
"经左仆射裴公、吏部杨尚书(杨恭仁)及兵部诸位堂官合议,"长孙无忌特意强调了程序合规,"共推三人:屈突通、刘弘基、殷开山。最终议定屈突通最为适宜。"
李渊眯起眼:"哦?说说理由。朕记得屈突通原是王世充那边的人?"
"陛下明鉴。"长孙无忌从容应答,"屈突将军虽曾事伪郑,但洛阳城破时率余部归顺,且近年来屡立战功。更重要的是..."他压低声音,"此人素以刚正闻名,当年在王世充麾下时就常直言进谏,与山东诸将素有往来却从不结党。用他,既显陛下胸怀,又可安山东人心。"
李渊此时已回到殿内,坐在御案前。他想起去年见屈突通时,那个黑脸汉子跪在地上说"臣不敢求陛下信臣,只求给臣一个死战报效的机会"。当时他就觉得此人可用,只是需要晾一晾。
"准了。"李渊颔首,"下一个?"
"洛州总管一职。"长孙无忌继续道,"此乃东都守备之要职。裴仆射提议由淮阳王道玄出任。"
殿内忽然静了下来。李道玄是李渊的堂侄,今年才十九岁,去年跟着李世民打洛阳时差点因为冒进送了性命。
"胡闹!"李渊皱眉,"道玄还是个孩子,洛阳那地方现在就是个火药桶,他能镇得住?"
长孙无忌不慌不忙:"陛下容禀。道玄王爷虽年少,但勇武过人,去年在虎牢关之战中身先士卒,军中颇有声望。且..."他顿了顿,"洛阳如今百废待兴,正需要一位宗室坐镇以示重视。具体政务可由副手处理,王爷主要起安抚震慑之用。"
李渊沉吟片刻。他明白裴寂的意思:宗室子弟需要历练,也需要尽快在地方上安插自己人。但把这么重要的位置给一个毛头小子...
"给他配个得力的长史。"李渊最终松口,"若有差池,裴寂亲自去洛阳给他擦屁股。"
"臣遵旨。"长孙无忌强忍笑意,继续往下念。一个个名字,一个个职位,就像棋盘上的棋子,被小心翼翼地放置在刚刚平定的大地上。每决定一个人选,都要权衡各方势力,考虑地域平衡,揣摩皇帝心意。
这时,殿外忽然传来一阵骚动。一个风尘仆仆的信使被引了进来,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陛下!潞州急报!李世积将军的父亲李盖,找到了!"
李渊猛地站起身:"人在何处?可安好?"
"安好!"信使喘着气,"被藏在王世充旧部的一个庄子里,瘦了些,但精神头很好。当地官员发现后立即护送回了长安。
" "好!好!好!"李渊连说三个好字,脸上露出真切的笑容,"快派人通知懋功(李世积字)!让他立即去接父亲!"
他转向长孙无忌:"下诏,恢复李盖所有官职爵位,再加赐帛千匹。这可是天大的喜讯!"
处理完这桩意外之喜,李渊心情明显好转。但当话题转到益州时,他的眉头又皱了起来。
"窦轨还在益州?"李渊问,"朕记得他上个月奏请回京养伤?"
"是,"长孙无忌斟酌着词句,"但益州近来有些骚动,裴仆射以为还是需要窦将军这样的老将坐镇。只是..."他欲言又止。
"只是什么?"李渊睨了他一眼,"又有人弹劾他手段酷烈?"
长孙无忌苦笑:"何止酷烈。御史台这个月收了十七封状子,说窦将军治下,府衙前的石阶都被血染红了洗不干净。有个录事参军因为送文书晚了一刻钟,被当场鞭笞五十,差点没救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