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偶遇张纯如

第150章偶遇张纯如路宽昨晚又喝多了。

 姜志强和李阳都酒量一般,他是和老谋子拼上了。

 几人在饭店吃完回到住处,陕西老农似的张一谋又拉上他和李阳,三个导演谈天论地,喝到凌晨方休。

 12月底出国,这都俩月了。

 本来立志戒酒没戒掉,没想到被动戒了黄。

 这一路只有小刘跟着他,且还得等呢。

 结结实实地睡了一上午,下午4时许,一行人才结伴来到电影节会场。

 远远就看到保安和一个亚洲面孔的女性起了争执。

 她似乎不会讲德语,保安又听不懂英语,就这么快要撕巴起来,把路都堵住了。

 路宽走近一看,怎么是她?

 “李导,你懂德语,帮个忙吧。”

 李阳上前一番交流,原来是这位女士的邀请函遗失,保安才不允许她进场,今晚是最后的颁奖典礼,安保比平时要严格许多。

 何况是在认死理的德国。

 “你好,这位女士是我们剧组的成员,这是我们的证件,请放行。”

 一番交涉,路宽带着她进了内场,这才好奇地打量起这位后世备受尊敬的张纯如女士。

 他恭敬地上前握手:“张女士,您好!”

 张纯如今年三十五岁,一身儒雅正气的女学者气度。

 “你好,你认得我?”

 她倒真是好奇起来,这几人大概是国内的同胞,但自己又不是什么电影明星,鲜有人能认得出自己的。

 李阳和路宽耳语几句就先去签到办手续,主竞赛单元的剧组在颁奖礼之前还有一个拍照的流程。

 路宽引着张纯如在《盲井》剧组的位置坐下。

 “我老家是苏省的,在金陵呆过几年,又是刚从霉国飞过来,听说过张老师的事迹。”

 张纯如笑道:“不敢当张老师,怎么称呼你?”

 “我姓路,路宽,刚刚那位是《盲井》的导演李阳,剧组是我们投资组建的。”

 张纯如托朋友办了采访证有几天了,当然看到过《盲井》和《英雄》的宣传海报。

 毕竟这是同胞的作品。

 “小路你好,刚刚多谢你啊,这些德国人就是认死理,我昨天还跟那个高个子保安打过招呼呢。”

 “呵呵,张女士怎么到柏林来了?”

 张纯如脸色一黯,像是陷入了无尽的痛苦。

 她不知道该怎么说。

 1968年,张纯如出生在霉国。

 1995年,她在工作后成为自由撰稿人,随即开始关注和撰写《金陵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一书。

 她回到了家乡苏省,在金陵遍访当年的幸存者,一次次在他们痛苦不堪的回忆中声泪俱下。

 1997年,张纯如出版了英文著作《金陵大屠杀》,不到一个月,该书就登上了霉国《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

 她让困在信息茧房里的西方社会第一次认识到当年那场浩劫的真相。

 后来霉国在线跟风拍摄了纪录片《金陵》,在圣丹斯电影节上引起轰动,甚至被称为“中国版的《辛德勒名单》”。

 与此同时,鬼子右翼势力也在无所不用其极地公关、诋毁、抹黑她。

 她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甚至孩子也患上自闭症,长时间的工作压力让她处于崩溃的边缘。

 如果历史没有改变,就在明年,这位品行高洁的女士在车里吞枪自杀。

 张母在她的遗作里发现一张纸条。

 上面写着:到处都血流成河,好像天上一直在下着血。

 “我是来德国找拉贝的后人做一些采访,顺便参加一下这次的影展。”

 “我听过今年有一部反战电影得奖的呼声很高,就想着来学习参详一番。”

 路宽默默点头,她的精神状态明显不大好,可能随时都处在崩溃的边缘。

 纯如的意思是纯正和谐,这样一位爱国女学者的陨落是让人极其痛心的,路宽感觉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两人沉默了好久,路宽突然笑道:“对了,张女士,我也是个导演,你看过《爆裂鼓手》吗?”

 张纯如摇摇头。

 “那是我去年拍的电影,拿了威尼斯金狮奖。”

 “是吗,真了不起!”

 张纯如微微有些动容,这么年轻的孩子就拿了欧洲三大了,她准备回去看一看这部电影。路宽继而道:“其实我有个不情之请,想拜托张女士。”

 “请讲。”

 “我一直准备拍一部国人的灾难电影,无论是唐山大地震还是九八年洪灾,亦或是您一直研究的金陵大屠杀题材,但是一直没有下定决心。”

 “嗯?”

 “我看过您的书,非常触动,我自己写了一部关于金陵大屠杀的电影剧本草稿,还在打磨,您觉得可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