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林 作品

第383章 浅语

晨光刚漫过城西的矮墙,陆曦已带着周老先生的图纸,踩着露水往选址地去。这片空地约莫两亩大,北边靠着河,南边是成片的麦田,风吹过麦浪,带着青涩的香气。周老先生早已在树下等候,手里攥着根树枝,地上画着密密麻麻的线条 —— 是他连夜勾勒的学堂布局。

 “小曦,你看,” 老先生指着地上的线条,“这里要建三间教室,朝南,采光好,孩子们读书不费眼;东边留块空地当操场,能跑能跳;西边搭个柴房和厨房,中午给远路的孩子热饭。” 他顿了顿,又指着河边,“河边得种几棵柳树,夏天能遮凉,还能让孩子们认认草木。”

 陆曦蹲下身,顺着线条仔细看,忽然指着一处低洼:“师傅,这里地势低,要是下大雨,怕会积水。之前在户部看漕运卷宗,有个排水的法子 —— 挖几条浅沟,用青砖铺底,连通到河边,水就能顺着沟流走,还不会冲坏地基。”

 周老先生眼睛一亮,用树枝敲了敲地面:“好主意!我怎么没想到这个?你这户部没白待,连民生的法子都学来了。” 正说着,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转头一看,竟是素王妃带着安乐,苏清寒抱着火儿,青青跟在后面,手里提着食盒。

 “你们怎么来了?” 陆曦起身迎上去。安乐挣脱素王妃的手,跑到河边,指着水里的小鱼:“曦哥哥,这里有鱼!学堂建好后,我们能来钓鱼吗?” 火儿也凑过来,红发在晨光里像团小火焰:“我能在操场放风筝吗?猎场的风筝还没放够呢。”

 素王妃笑着打开食盒,里面是刚做好的芝麻饼和豆浆:“知道你们在忙学堂的事,特意带了点心来。周老先生,您尝尝这饼,是按江南的法子做的,没放太多糖。” 周老先生接过饼,咬了一口,软糯的口感让他想起家乡,连连点头:“好吃!比京城的点心合我胃口。”

 青青蹲在地上,捡起根彩色的石子,对安乐和火儿道:“咱们在操场旁边画个小花园吧!种上月季和雏菊,再搭个小秋千,肯定好看。” 两个孩子立刻响应,蹲在地上用树枝画起花园,安乐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秋千,火儿在旁边画了只小兔子,说是要让兔子守护花园。

 正热闹着,白羽派来的管事带着几个工匠赶到,手里捧着厚厚的建材清单。“陆公子,周老先生,” 管事躬身道,“王爷说学堂的建材要最好的,这是木材、砖瓦的清单,你们看看够不够,不够再添。”

 陆曦接过清单,逐条核对:“松木十根,够做门窗;青砖两千块,除了砌墙,还能铺排水沟;瓦片五百片,得选防水的……” 周老先生凑过来,指着 “笔墨纸砚” 那栏:“这些得要最好的,孩子们用糙纸写字,伤笔还练不出好字。” 管事连忙点头:“您放心,王爷特意吩咐了,笔墨都按书院的规格来。”

 聊到师资,周老先生却皱了眉:“京城的秀才大多心高气傲,怕是不愿来这城郊教书。我老家有几个老伙计,教了一辈子书,性子温和,要是能请来,肯定能把孩子教好。就是…… 他们年纪大了,来京城的路费和俸禄,怕是要费心。”

 陆曦立刻道:“师傅放心,我去跟户部申请,就说学堂是为百姓子弟启蒙,属于民生工程,俸禄从漕运结余里出,肯定能批下来。路费咱们王府出,再给老人们备间暖和的住处,让他们住得舒心。”

 素王妃也点头:“我再让绣坊做几身新衣裳,给老人们当见面礼。孩子们的课本,我让人去书局订,多订些《三字经》和《千字文》,再添些画本,让孩子们喜欢读书。”

 太阳渐渐升高,工匠们开始丈量土地,用白灰在地上画出地基的轮廓。安乐和火儿拉着青青,在麦田边追蝴蝶,笑声传遍了空地。周老先生看着忙碌的工匠,又看着嬉闹的孩子,眼眶微微发红:“这辈子能建这么一座学堂,值了。”

 陆曦拍了拍他的肩膀:“师傅,这只是开始,以后咱们还要在其他州郡建学堂,让更多孩子能读书。” 白羽不知何时也来了,站在树旁,手里拿着个酒壶,笑着道:“好志向!我支持你们,要是缺钱缺人,尽管跟我说。”

 众人围坐在树下,吃着点心,聊着学堂的名字。安乐说叫 “安乐堂”,因为她叫安乐;火儿说叫 “太阳堂”,因为她的头发像太阳;周老先生想了想,道:“叫‘启蒙堂’吧,咱们办学堂,就是为了给孩子们启蒙,教他们读书明理,做个好人。”

 大家都点头同意。夕阳西下时,众人往回走,工匠们还在忙碌,地基的轮廓在暮色里渐渐清晰。陆曦看着身后的空地,仿佛已经看到孩子们坐在教室里读书,在操场上奔跑,在柳树下乘凉 —— 那是他和周老先生的心愿,也是留在京城最温暖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