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林 作品

第363章 道之真我

 陆曦靠在床头望着烛焰,方才那点关于 “心境” 的顿悟,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层层涟漪正慢慢勾连起过往读过的经籍、见过的人与事。

 他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被褥,忽然想起苏吝笔记里那句被划了圈的话:“治民非为役民,乃为观民之生,悟己之心。”

 彼时只当是政务感悟,此刻再想,竟与幼时读的《礼经》里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隐隐相合 —— 原来苏享、苏吝追求的 “心境”,从不是修仙者独有的玄虚之物,反倒是藏在最朴素的经学义理里,藏在 “人与己、民与国” 的相处之道中。

 他翻身坐起,从行李里翻出那本被翻得卷边的《义理精要》,指尖落在 “修身” 篇:“修身者,非独克己,亦需观世。观世者,非独察事,亦需悟心。”

 从前读这话,只觉得是儒生们空谈的道德规范,如今对照苏享 “管理国民是修行必然” 的说法,突然懂了 —— 苏享管着数万修仙弟子时,见的是 “术” 的高低;管着千万凡人时,见的是 “心” 的百态。

 修仙弟子求的是 “法力精进”,凡人求的是 “衣食安稳”,前者的执着与后者的质朴,都是 “人心” 的模样。

 苏享从凡人的喜怒哀乐里悟到的,不正是《义理精要》里说的 “观世悟心”?

 而苏吝在洛川处理农事、调解邻里纠纷时,记录的 “某乡因水渠争讼,解之则皆欢”,不也是在 “克己(放下修仙者的优越感)” 与 “观世(体察凡人需求)” 中修心?

 原来自己一直觉得 “义理难提分”,是错把义理当成了 “死记硬背的条文”,却没发现它是 “理解心境的钥匙”。

 凡人与修仙者的 “精神需求”,竟在义理里找到了共通处 —— 凡人读经是为了 “明事理、安生活”,修仙者读经是为了 “明心境、稳修为”,本质上都是在找 “做人的根本”。

 就像贺大人不愿升三郡长官,不是不爱权力,是他从《尚书》“无逸” 篇里悟到 “逸则失心”,知道权力太大会让人失了对 “民生疾苦” 的感知,反而断了心境提升的路;

 李炎说 “找不到更好的马”,也不是真缺一匹快马,是他从《易经》“时止则止,时行则行” 里没悟透 “何时该进、何时该停”,心境卡了壳,修为才难突破。

 想通这层,陆曦再回头琢磨会试答题,先前的 “焦虑” 竟淡了大半。

 他原以为 “从修仙者视角答题” 就是多写 “灵矿石”“官员层级”,此刻才明白,真正的 “修仙者视角”,是看到 “凡仙共通的利益 —— 心境的安稳”。比如分析天霜国的衰败,不能只说 “税高、奴隶制”,还要说天霜国的修仙者 “只把凡人当奴隶,看不到凡人的苦乐,自己也断了心境来源”,所以税再高、矿再多,国家也会散;分析青龙国的税制,不能只说 “回收银两、平衡物资”,还要说 “收税是为了让凡人不贪求过多财富而失了本心,也让修仙者不垄断资源而失了对民生的感知”,这才是 “凡仙平衡” 的根本。

 窗外的月色透进窗棂,陆曦想起陆明羽还在桌前啃苏吝的笔记,便轻手轻脚走过去。陆明羽正对着 “洛川粮价波动” 的记录皱眉,见他过来,连忙抬头:“三弟,你想通了?我这看苏大人的笔记,还是摸不准咋跟考题贴边。”

 陆曦拉过一把椅子坐下,没直接说答题技巧,反倒问:“二哥,你先前在樊镶开布庄,要是有个老主顾来买布,说‘家里孩子多,布要耐穿,钱却不多’,你会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