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一百万捐款(第2页)

 

但现在个体户还没起步,国营商店也不敢卖‘奇装异服’。

 

您可以先从‘来料加工’做起,把港城的布料运到鹏城,找当地的缝纫社代工,做成衬衫、裤子,再贴上‘港产’的标签,卖给工地的工头和干部。

 

他们要面子,也想穿得体面些。”

 

俞泽顿了顿,补充道,“这生意政策上吃得开。

 

上个月国务院刚发文,允许‘三来一补’企业落户特区,办个服装加工厂,既能拿税收优惠,又能避开‘投机倒把’的风险。”

 

“再说说能用的。”,俞泽的手指在桌上画了个圈,“工地上缺小型机械,比如香港淘汰的二手搅拌机、电焊机,运过去修修就能用。

 

比大陆自产的耐用多了。

 

还有收音机、电子表,工人攒几个月工资也想买一块,算是‘硬通货’。

 

不是让您卖啊,是跟工地的指挥部合作。

 

‘奖励’给先进工人。

 

这样既得了人情,又把货销了,还不会惹上‘倒卖’的麻烦。”

 

阳光透过窗棂落在他脸上,他忽然笑了笑,“至于能吃的,更简单了。

 

港城的方便面、饼干,用铁盒装的那种。

 

运到鹏城的供销社,标上‘慰问品’。

 

卖给来视察的干部和工程师。他们见了新鲜玩意儿,总会多留意几分您的生意。”

 

祝如意的二郎腿慢慢放了下来,身子微微前倾。

 

这学生说的,竟和爹地提过的特区商机隐隐合上了。

 

只是俞泽说得更细,更实在。

 

祝如意思量着,问:“这些生意,会不会太小了?”

 

“小生意才能站稳脚。” 俞泽语气笃定,“鹏城现在是‘摸着石头过河’,政策一天一个样。

 

做大买卖,比如开工厂、搞地产,现在还太早。

 

审批流程、土地政策都没定数。

 

这小生意’周转快,灵活。就算风向变了,也能及时掉头。”

 

俞泽看着祝如意,忽然加了句,“等你的服装加工厂做出名气,工人多了,。

 

盖厂房、买地皮,那时政策也明朗了,水到渠成。”

 

“你倒不像个学生,像个……” 祝如意顿了顿,嘴角扬起一抹笑意,“像个在鹏城蹲了半年的生意人。”

 

俞泽失笑,“就当你在夸我了。”

 

沈如意:“你说的这些我都很感兴趣,毕业以后,有没有兴趣来我们集团工作?”

 

俞泽眼神流转,“不用毕业,现在我就可以兼职。”

 

他在向阳县、广交会上兼职了那么多厂子,多个港城集团不是事儿。

 

赚得了人民币,也能赚港币。

 

祝如意一怔,不是说大陆的学生都很含蓄内敛吗,这是假消息吧?